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及实现路径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2522
  • 论文编号:el2022010619263028155
  • 日期:2022-01-0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工程伦理论文哪里有?笔者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研究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在分析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相关概念和梳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对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剖析,最终将与之提出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实现路径作为本文的落脚点,进而试图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使之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自觉维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遵守社会公平正义,注重自然和谐发展,促使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地实现。


第一章 绪论


1.2.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国外学术界关于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较多,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伦理规范都是为了促使工程师实现工程伦理自觉,因此笔者从工程伦理、工程伦理教育、自觉这两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2.2.1 关于“工程伦理”的研究

国外的工程伦理研究大都起源于对工程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研究。因此,国外一些工程协会和学者非常注重对工程伦理规范的研究,笔者从工程伦理内涵和规范两方面来进行工程伦理的综述。

工程伦理内涵的研究。欧美等国家将工程伦理内涵定为“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如哈里斯(2006)在《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工程伦理是一种职业伦理,必须与个人伦理和一个人作为其他社会角色的伦理责任区分开来。[1]美国哲学家科赫特(Joseph R.Herkert)将工程伦理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从微观层面上看:工程伦理涉及工程师个体的伦理行为;从宏观层面上看:工程伦理涉及工程师团体的社会角色。马丁((M.W.Martin)和辛津格(R.Schinzinger)(2010)在《工程伦理学》一书中将工程伦理学定义为:对工程实践和研究中,道德上值得期望的决定、政策和价值的研究。[2]美国学者戴维斯(Davis)(2012)认为,伦理至少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道德的同义词,第二种指的是一个哲学领域(道德理论,试图把道德理解成一种理性的事业),第三种是那些仅适用于组织成员的特殊行为的标准,他认为工程伦理指的是伦理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含义。

工程伦理规范的研究。赵雅超(2016)把美国工程伦理规范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程伦理规范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强调工程师的个体责任,第二个阶段是工程伦理规范的产生时期,强调工程师应当忠诚于雇主或客户为重要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工程伦理规范的发展时期,工程伦理规范视角开始关注于公众利益;20 世纪 70 年代后,工程伦理规范出现了新的议题——保护环境。除此之外,工程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跨国公司、计算机伦理、文明冲突等,这是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工程伦理规范的完善时期。王昊等(2018)也指出了美国工程伦理规范的历史进路,先是工程伦理规范的生成-从个体自主到职业自治;再是工程伦理规范的调整-从忠诚雇主到忠诚职业;最后再是工程伦理规范的完善-从效率完美到社会责任。

工程伦理论文参考


第三章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思想渊源


3.1 工程伦理的思想渊源

工程伦理不是“空中楼阁”,它是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将理论运用于处理工程实践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笔者认为工程伦理是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人在处理工程与人、工程与社会和工程与自然关系时所遵守的伦理原则和规范,那么探究其渊源必然应从这三对关系入手。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西方文化,都为工程伦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1.1 马克思主义中工程伦理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自然观等思想深刻论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人与自然统一发展思想为处理工程伦理的几对价值关系作了有益参考。

3.1.1.1 以人为本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肯定了人的第一需要——生存,在看到贫苦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后,为了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他领导了工人运动。当他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之后,他发现了资产阶级统治与人的第二需要——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以获发展的权利,他领导的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并且,他还大胆提出共产主义,鼓舞工人阶级为实现每个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去奋斗。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时期,为了使广大贫农生活得到保障,在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救了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创了一条富国强民之路。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着眼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色,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归宿,充分体现了其坚定的政治立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表明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全方位保障、改善和发展了民生,落实了以人为本。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改革、谋发展,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断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章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实现路径


5.1 优化工程伦理教育,夯实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

工程伦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它融合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工程伦理课程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工程伦理成为工科院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切实贯彻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2]的良好局面,推动工科院校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促使工科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论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需要,还是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需要,都亟需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实践教育来优化工程伦理教育,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奠定坚实基础。

5.1.1 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它直接关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影响教育的成效,明确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引导教育者如何教,也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甚至激发其学习动机。明确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能消除工程伦理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得教育内容合理设置、教育方法正确运用,切实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

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必须从受教育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人这两个角度去考量。同样,工程伦理教育要把工科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工科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从工科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看,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工程职业中去,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强烈的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伦理问题的能力。从社会需要的工程师来看,现代工程对工程师素质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还要求他们关注人的价值,重视社会和谐并尊重自然,这就需要他们树立强烈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自觉维护公众健康、安全和福祉,遵守社会公平正义,注重自然和谐发展。


5.2 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

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是显性教育,工科大学生要实现工程伦理自觉,隐性教育必不可少。结合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形成逻辑和他们未来的职业环境,制度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不言而喻,约束性是制度最鲜明的特性,制度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的行为进行了限制,明确了哪些不能做、做了的后果,目的在于厘清责任,使人们依照制度行事。正是因为制度的约束性,才使得它同时也具有导向作用。制度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引导工科大学生关注工程伦理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应当怎么做等问题,使工程伦理自觉成为可能。加强工程伦理相关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制度对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引导有力。

5.2.1 建立健全工程伦理制度,观照工程伦理自觉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人们创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或活动规范。”[1]工程是集体性活动,如若缺乏相应的伦理制度,那么工程实践活动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甚至混乱的状态,导致各种伦理问题的发生,不利于工程实践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开展,更无法企及实现工程造福于人类的价值理想。并且,随着现代工程的发展,工程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究其根本,伦理制度的缺乏是致使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建立健全工程伦理制度迫在眉睫。工程伦理制度不仅能明确划定法律和伦理的禁区,也能强制规定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人的行为,它是促使工程伦理落实到工程实践活动中的直接依据和重要力量。工程伦理制度具有规范性和调控性,它聚焦于不应该做什么,观照着工科大学生坚守伦理防线。

工程伦理论文怎么写


结语

随着现代工程的发展,为了避免工程伦理问题的出现以及减少工程伦理失范现象,现代工程对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的是具有强烈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的工程师。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实现工程伦理自觉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研究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在分析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相关概念和梳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对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剖析,最终将与之提出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实现路径作为本文的落脚点,进而试图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使之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自觉维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遵守社会公平正义,注重自然和谐发展,促使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地实现。

由于笔者理论水平有待提升,研究能力也有待提高,致使本研究难以避免地存在些许不足之处。第一,对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核心概念的界定有待提炼,使概念更具准确性,体现出学术研究的科学性。第二,对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思想渊源的梳理需要进一步将人的自觉与工程伦理紧密结合,使理论依据更具针对性,体现出学术研究的严密性。第三,文章的二三级标题还不够凝练,文章部分内容论述也不够深入,语言表达还不够简练,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是一个现实性极强的论题,仍然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在后期的研究中,可加强对工程伦理规范和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拓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研究视野和思路。此外,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的实证研究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领域。实践是理论的唯一来源,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自觉及实现路径的研究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实的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