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论文哪里有?本文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进行减灾研究,参照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防治条例等提出的减灾原则,在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础上,针对不同危险区和不同灾种提出避灾、工程、建立监测体系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减灾方法,促进大连市地质灾害应急减灾机制建设。
1 绪论
1.2.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国外对地质灾害评价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该阶段主要侧重于研究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形成条件[15-17]。一些国家开始了对地质灾害的分区研究,法国学者采用 ZERMOS 法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发现滑坡灾害的发生需要两种及以上因子的共同作用,打破了传统地质灾害研究中单因素决定论,扩展了研究领域使得评价结果更切合实际[18]。
计算机和 GIS 技术的逐步发展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进一步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4 年,美国 Earl E.Brabb 将 GIS 应用在加利福尼亚 San Mateo 地区的地质灾害研究分析中,通过 GIS 的数据处理及管理功能完成了对该地区地质灾害敏感性研究[19];1989 年,Michael A.Finney 和 Nancy R.Bain 开始运用 GIS 对滑坡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较理想的滑坡灾害分区[20-21,13]。对 GIS 在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主要为数据的处理、管理及绘图输出等,定性研究逐步转向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利用 GIS 的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能更直观看出地质灾害不同等级危险分区[22]。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GIS 及 RS 的飞速发展,GIS 与不同定量数学模型相结合进行研究,地质灾害研究越来越趋向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地质灾害危险评价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3]。该阶段大多数学者将神经网络模型、综合模糊判断、逻辑回归等数学模型与 GIS 初步结合来获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如 1998 年,Aikinson [24]等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Mario M 等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利用 GIS 对当地的滑坡和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验证了 GIS 在该地区进行危险性评价的可行性;Arattano M[25]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泥石流沟谷地区通过放置地震检测仪来研究地震检测仪对泥石流灾害发生的监测和预警作用。
进入 21 世纪,该阶段 GIS 与数值模型进一步深入结合,计算机、GIS 和 RS 集成”3S“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分析,在危险评价及减灾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值模拟方法也在不断创新[26-30],定量分析使地质灾害危险的研究更加准确可行,研究方法更精准和严瑾[31],如 2007 年,Lee 等人结合 GIS 和 Logistic 回归模型及频率比模型,对 Selangor 地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对两种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比[32]。目前,如何利用”3S“技术构建精确的评价模型,如何精确界定危险性等级,如何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及管理系统是国外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工程地质论文
................................
3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
3.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大连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累计查明地质灾害危险隐患定位点共 745 处,其中造成崩塌地质灾害危险隐患定位点 486 处,占总隐患点数量的 66%;造成滑坡地质灾害危险隐患定位点 79 处,占总隐患点数量的 11%;造成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隐患定位点 160 处,占总隐患点数量的 21%;造成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 20 处,大约占总隐患数量的 3%,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大连市地质灾害类型汇总表
...................................
5 地质灾害减灾
5.1 地质灾害减灾原则
大连市地质灾害减灾首先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其中预防是关键,治理是手段。通过调查和分析,充分掌握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最终达到减少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避免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地质灾害减灾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原则
综合考虑大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统筹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挑选出重点区域、发生时间、工程治理点及灾害点,集中人力和物资加强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及危害程度分阶段进行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99-100]。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首先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让每个人树立避免地质灾害危害(或伤害)的意识,知晓地质灾害致灾的形式,重点教育如何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脱险、改善人居环境及保护生态环境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重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全社会各方参与减灾,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101]。
(3)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增强防灾避灾意识,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将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转变成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根本[102]。对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措施是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
(4)坚持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原则
在深入研究和深化认识地质灾害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其孕育条件、发生成因及发展规律,不断积极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来防治地质灾害,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和能力。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社会化防灾减灾系统,促进多方筹资,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
................................
5.2 大连市地质灾害分区对策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减灾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具有较健全的法律依据,各部门也有较明确的职责分工,能够高效快捷的处理危机,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一系列地方法规,危机发生时具有法律保障,执行力度较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机制,将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灾害都纳入了应急管理部门。其次,各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合作,资源和信息及时有效传递,能快速处理危机;再次,在立法和相关部门的协作之下,我国还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程序更专业,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地质灾害的突发。目前《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已收到显著效果。
依据减灾原则,减灾处置方案总体上可以统归为四种:1.危险接受:区域危险处于可接受等级,无需特殊处理,可以进行必要的观测及监控以防危险等级增高。2.危险降低:该区域危险高于可接受范围,需要进行适当措施降低危险值。3.危险转移:以适当的方式将危险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4.危险规避:将危险从源头切断并整体移除,进行搬迁避让。
基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划分出不同区域:
图 5.4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结构图
......................................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连市 745 处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析,通过遥感解译、MapGIS 及 ArcG IS等软件对大连市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组合赋权法三种方法的比较和验证,获取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并提出减灾措施,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大连市主要地质灾害分布不均匀。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发生在夏季多雨期,从侧面说明大连市地质灾害的发生跟降水量影响关系较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集中区不同,崩塌灾害点最多,占总灾害点总数的 66%,主要发生在人工切坡活动区;滑坡灾害点占总数的 11%,主要分布在地山丘陵地区;泥石流灾害点占总数的 21%,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山丘陵沟谷地区;地面塌陷灾害数量最少,占总数的3%,主要分布在地下化工矿区。
(2)依据指标选取原则,选取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地层岩性、主要断裂带距离、多年年均降水量、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八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组合赋权法分别进行危险性评价,通过 ROC 曲线验证,三种方法所得结果 AUC值都大于 0.7,表明三种模型在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精确度都较高,评价结果客观。基于层次分析法所得 AUC 值为 0.786,基于信息量法所得 AUC 值为 0.712,基于组合赋权法模型所得的 AUC 值为 0.823;通过跟实际考察结果进行验证对比发现,总体来说三种方法危险性区划结果分区占比差距不大,跟辽宁水文地质勘查院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组合赋权法所得结果更符合大连市危险性区划实际情况。综上两种验证方式结果得出,组合赋权法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较其他两种方法精确度更高。
(3)基于 ArcG IS 叠加分析功能和组合赋权法获得大连市危险性评价结果,主要分为高、较高、中、低四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地质灾害低危险区面积约 4928.77km2,占总面积的 39.19%,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区内的金州区北部、普兰店东部大部分地区及庄河市的西南部地区;中危险区面积达 3925.14km2,占面积的 31.21%,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区内的旅顺区北部大部分地区、普兰店市中部、瓦房店市北中部及庄河市的东部地区;较高危险区面积达 2954.92km2,占总面积的 23.5%,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区内的金州区西北部小部分地区和旅顺部分地区、瓦房店北部、普兰店中部及庄河市东部地区;高危险区面积达 774.02km2,占总面积的 6.1%,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区中心的甘井子区及金州区的南部、瓦房店西部、普兰店西部和北部山地地区、庄河市北部大部分地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