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论文哪里有?本文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理论等为基础,从多元主体质量行为责任视角研究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机制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包含了五个方面:一是通过理论研究,识别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所包含的参与主体与相应的监管责任;二是剖析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体行为,并进行筛选和提炼;三是分析各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作用机理,构建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作用路径模型,并进行动态演化分析,分析各主体的质量行为对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作用以及系统的优化方向;四是通过实际案例对比,检验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治理路径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进行剖析。
第一章 绪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质量治理
对提升质量的探索,在国内外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Sousa R[5]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三阶段“理论,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了产品质量监督、统计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而宋明顺等[6]认为,单纯以企业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应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完成质量治理,将质量治理作为新的一个阶段进行了补充。
治理(governance)一个名词最早源自于希腊拉丁语”掌舵“,指政府为了控制、引导和监督而采取的某些经济活动或管理手段。城市居民环境权益保护理念就是一个国家城市政府治理环境观念的一个产生和发展起源,最初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处理当地的环境问题,后来由我国政府主导扩大至一个国际性的领域。科学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协调互动,已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少数民族社会治理建设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的组成环节部分。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GG)对全球治理的一个基本概念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基本界定,认为治理是多个个体、企业或者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各种方法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共同的业务管理直至目标实现的一个过程。它既仅仅包括为保证人民服从而遵守的正式法律制度和准则,也仅仅包括人民群众同意或可能认为符合其他群众利益而进行的非正式安排。换言之,治理经济就是一种经济体系结构设计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制定。以个人和机构对社会问题的共治为手段,在质量领域中进行质量控制,明确各方质量责任,以确保最终质量为目标,通过质量体系的设计和管理实现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安排。
在国外,一部分研究者对质量治理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Roland Jochem[7]在 2009 年阐述了质量治理的概念,提出通过综合企业建模(IEM),对六西格玛理论进行了优化的新型管理方法,通过帮助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决策,实现从源头上完成质量治理。Harelstad[8]等认为,应提高企业整体的质量水平,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经济损失,结合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优化了管理理论。还有一部分研究者则将关注点放在了质量治理的参与成员上。Osborne 和Gaebler[9]对公共建筑质量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多元治理协同的特点,即政府、企业、第三方相互协作治理,有助于促进质量监督的效率。Bishop[10]等则在对参与主体进行分析后,构建质量管理决策模型,探索了各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公共管理的模式。
建筑工程论文
................................
第三章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主体分析
3.1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界定
结合第二章中关于质量治理与建筑工程的定义梳理,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定义总结为:以政府为主导,在明确的方针导向下,引导企业、第三方、用户等主体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单位及社会的监督力量,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为目标,对建筑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其主要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一、贯穿不同层级和整个生产环节。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就是以地方人民政府部门为其主导,并通过吸纳公众团体、企业、消费者等各种社会主体的积极参加,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对于经济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工作质量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主体自治、社会监督共同推动的全面质量共治新格局,必然需要多方的参与,确保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对工程建设从规划到最终交付使用的所有环节均有把控。
二、以法制化为基础。作为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完善的质量法治标准和体系是不可欠缺的。只有明确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具体流程和细则,才能使各参与主体之间更好地完成信息交流和沟通,明确各方责任,保持整个系统运转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三、全民参与。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一种强调任何来自第三方社会团体及其他人民群众都有权利参加的共性治理。一直以来,人民群众本身既是建筑工程质量最直接的评估者和感觉者,也是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最终受益者,必须得到充分地重视并挖掘出广大群众在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接受社会组织培训、媒体宣传等途径来增强和提高广大公民们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意识,随着广大群众深入、广泛地参与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
第五章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验证及优化
5.1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验证
5.1.1 案例介绍
本案例来源为一家专业从事建设工程第三方评估、管理和咨询服务的企业,公司业务覆盖全国 32 个省市自治区,500+城市,在第三方工程评估细分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目前尚无针对全国工程质量的实际评价案例,为了尽可能地贴进整体情况,验证用案例为 2019 年该公司做的广西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其依托于政府发布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文件,经过精心准备、严密组织、细致实施,严格按照手册方案的要求,在广西住建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从广西的两个城市随机抽选 36 个不同使用业态和建筑类型的项目进行评价,并得出了分项和整体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地权威性和普适性。
5.1.2 模型验证
将案例中的各项对应指标以及《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统计年报表》、《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公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等相关数据资料,作为初始值输入模型,进行了模型仿真运算,步长设置为 1 年,所得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表 5- 1 系统仿真结果及实际对比
.................................
5.2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优化建议
通过第四章的路径分析与本章上述案例的实际调研情况,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的优化提出如下五点建议:
(1)充分发挥各类第三方机构在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中的作用。第三方参与的治理机构可以利用其他组织的资源,通过拓展社会的参与来实现对公共事务治理的民主、公正和高效的价值,开创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全球化局面。但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各类第三方机构还缺乏成熟的管控制度,导致对其质量行为的好坏缺乏监督和约束,难以调控其职责的履行情况。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从体制层面和科学管理层面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并且还需要在当地区域性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试错和成熟;
(2)建立工程质量信息反馈保障机制。由于目前质量治理路径中的反馈机制并没能充分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质量问题反馈途径,导致有很多质量问题在后期被发现后,并没能及时被处理和重视。应确保这些最终对工程的使用者造成损失的质量问题在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得到有效共享和处理,落实质量责任追究,以限制此类质量问题的发生。同时,应针对各类反馈信息,构建相应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积累和统计,为建设方和监管方提供持续且有针对性的优化思路。
(3)加强对社会化监管的推广和普及。目前社会化参与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还不成熟,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引入到市场主体监督不够,多元化监管手段不足,参与渠道不畅,运用行政手段来监管仍然是主流和绝对力量。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应逐步由政府行政监管向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等单位以及工程师、建造师等从业人员,社会公众、保险机构、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的社会监管转变,加强社会公众对自身建筑质量权益的了解和重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本文依据最大化差异度量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以及工程质量治理理论,尝试挖掘我国工程质量治理的具体路径和治理现状,并提出一系列合理可行的治理体系优化建议。致力于为政府进行政策改革、调整监管重点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明确责任分担,加强合作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本文对最大化差异度量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以及工程质量治理相关背景等相关的基础理论展开研究,对它们的发展历史、研究目前的现状和实际应用背景等问题进行了陈述,并对其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最大化差异度量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用于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的可行性与指导性;其次,结合爬虫技术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梳理,析筛选出了建设单位、政府、用户等生产、监管、反馈共三类 12 个参与主体,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文献研究,进一步对各个主体的质量责任行为按照工程的建设流程进行了分析梳理,总结出了 43 个重要质量行为;然后运用 BWS 理论与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和验证了各个参与主体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直接影响之间的关系,结合各项理论研究,完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体系的仿真模型构建以及路径分析;最后通过实际调研案例,对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提出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定义,并解析了各个参与主体的质量责任分担。首先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概念(其中包括建筑工程的包含范围、建筑工程质量特点与其影响因素、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体系的特点等)做出了简单的阐述,将其界定为”以政府为主导,在明确的方针导向下,引导企业、第三方、用户等主体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单位及社会的监督力量,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为目标,对建筑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并总结了贯穿不同层级和整个生产环节、以法制化为基础、全民参与三点特征。然后从质量行为责任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梳理出了政府、建设单位、用户等生产、监管、反馈共三类 12 个参与主体和 43 个重要质量行为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文献研究对各个主体的质量行为责任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解析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