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博士论文:军事人员评估中的测谎研究初探:反应模式背后的人格因素与认知负荷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3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4062159188535
  • 日期:2018-04-0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是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博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前言
 
虽然谎言并非全是恶意的,但那些违背社会准则或法律的说谎行为会蒙蔽真相,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因而人们对谎言和欺骗切齿腐心,中国测谎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西周刑狱便有“五声听狱讼”之法,古印度人和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亦很早就开始探索测谎方式,如“咀嚼干燥米粒”、“舔舐烧热的铁块”等[2]。这些凭借主观判断甄别谎言的行为并非真正的测谎,命中率(Hit rate)很低[2],直至科学的测谎方法和量化指标的出现,测谎学才步入科学的轨道。常规测谎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刺激形式和相应的生理反应结果实现。至今,从情绪唤醒理论到认知载荷取向,从堆叠的问题到结构化的诘问或是呈现音视频,从简单的行为学指标(如反应时、肢体动作等)和植物神经反应(如心率、血压、呼吸、皮肤电阻等)到复杂的脑部生理活动(如脑部电磁信号、代谢反应),测谎科学实现了极大的飞跃。随着测谎学的发展,测谎已不局限于刑事侦查范畴。司法鉴定需对伪装心理/精神疾病情况予以排除,企事业单位在人员招聘环节亦需要抵制不良竞争如伪造个人履历以降低[3]。同样的,军事领域人员评估与选拔常需要候选者提交个人违规违法或心理/精神疾病信息,目的是筛查出可能存在上述问题的个体便于开展后续有针对性的调查。然而,测谎研究局限于实验室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与真实测试情境间存在差异,生态效度较低的壁垒阻碍了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1]。首先,在实验室模拟中受测者的卷入程度较低,即便未通过测试,也无需承担任何后果,而在真实测试情境中测试结果涉及个人利益,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情境下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其次,实验室研究多采用精密测试仪器,如眼动仪、多道生理记录仪、功能核磁共振仪等,这些仪器不仅昂贵,而且有的对测试环境要求较高或是体积过大并不便携,而军事人员选拔中受测者众多且时间集中,故而常规的实验室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其需求。
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研究课题针对人员评估领域的测谎工作实际,基于经典 CQT(The Comparison Question Test)测谎原理,选择符合军事人员选拔工作特点的指标,探索真实测试情境下个体在筛查测验的反应特点,为搭建高效精确的筛查测验模式做铺垫,为缩短实验室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增砖添瓦。
............
 
文献回顾
 
并非所有谎言都出自恶意,为了便于讨论,首要任务便是对文中提及的“说谎行为”一词作界定,本课题研究中提及的说谎行为是指为了获得某些好处或避免损失,个体故意违背社会准则或违反法律,企图掩盖事实的谎骗行为,具有有意性和危害性特征,不包含病态说谎行为。文中“测谎”一词,指对该种说谎行为的辨识。虽然测谎结论的可采用性仍备受争议,但其助力刑事司法发展之功不可忽视。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本和工作绩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今的测谎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刑事侦查范畴,人员选拔领域的研究者借鉴经典测谎技术,积极探索人员评估与选拔领域中的测谎问题,然而该领域的测谎研究局限于实验室研究,因实验室模拟与真实测试情境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二者测试结果的差异性,这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1]。有研究者指出实验室测试情境下,说谎者在说谎时杏仁核激活并不充分,可能是因为在实验室情境中被试即便未通过测试也不会承担任何后果,未能引发被试足够的心理冲突从而诱发紧张、恐惧、焦虑情绪体验,从而不能观察到杏仁体大面积激活[4]。实验室模拟环境下被试心理卷入和唤醒程度是实验研究的难点,也是瓶颈。为了探索搭建筛查测验体系的方法,为了缩短实验室研究与工作实际的距离,开展应用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测谎
科学的测谎学发展史不过百年,一开始研究点从情绪和外周生理反应为主。一段时间内,心率、皮电、呼吸和排汗量等指标十分盛行,甚至有研究者采用肢体颤动[5]来作为测谎依据。由于生理唤醒和情绪之间联结的非特异性,随着认知学科的发展,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了认知取向的测谎理论,反应时是最便捷的可以精确反映认知负荷的指标[6–9],颇受青眼,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则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揭开测谎脑机制研究新篇章[10–12],近几年,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 MRI)、近红外光学成像(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从血液动力学角度研究说谎行为的脑机制[12–14],或是采用多指标联合[12,15]。但不论技术如何革新,测谎都是将客观刺激与主观意义进行比较。
 
1.1 测谎研究的启蒙与探索
人类与谎言的斗争源于刑事侦查,中国测谎经验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便有西周“五声听狱讼”的记载,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从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判断案犯是否有所隐瞒。后晋时期,安重荣镇长山,有夫妇控诉其子不孝,安重荣便当面叱责其子并令其自杀,父亲直言不忍而其母提剑逐之,遂真相大白,乃继母寻衅滋事。《圣经》中也有类似情节,古埃及时,两妇女争夺一婴,均坚持婴儿为己所出,状告至所罗门王,王言两人不必相争,劈成两半,各执一般便可。言罢,一妇泣不成声,表明愿放弃争夺,不欲将婴儿劈成两半,一妇则欣然同意。于是讯之,即服,婴儿属于前者。不论是正史或稗官野史,均有此类记载,这些基于嫌犯行为表现形成的主观断案经验是行为观察技术的雏形。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是最早将情绪与测谎联系起来的践行者,他们采用“舔舐烧热的铁块”方式逼问嫌疑人,罪犯由于惧怕接受酷刑,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唾液分泌减少,口中较无辜者干燥,古印度和中国“咀嚼干燥米粒”的方法也是基于这个原理[1]。
..........
 
1.2 理论取向
1895 年,现代犯罪学奠基人伦勃罗苏(Lombroso)研发了现代测谎仪的雏形。测谎学史上,人们把这一成果看作是测谎学摆脱主观臆断、迈入科学发展新时期的标志。以古人主观经验为雏形,测谎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指导着测谎研究与实践。
 
1.2.1 传统测谎理论
传统测谎理论强调测谎活动中说谎行为与紧张、焦虑情绪反应的联系。一般地,当被质疑时说谎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体验,这些情绪反应可通过一系列的言语、非言语和生理反应间接测量。测谎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解释说谎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体验的原因,其中,后果焦虑观点较为盛行,该理论认为说谎个体因担心谎言被揭穿而需承担后果,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体验,并伴随自主神经系统活跃[16],导致其血容量、皮肤电、心率、瞳孔直径等生理指标的变化[17–22]。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这样形容:“没有凡人能够守住秘密。哪怕选择保持沉默,他的指尖也会颤动,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背叛他[1]。”
...........
 
第三部分 RELEVANT 1 认知负荷与说谎任务比较........ 59
1 材料 ......... 59
1.1 实验仪器 ............. 59
1.2 实验被试 ............. 60
2 实验方法 ....... 60
2.1 情境创设 ............. 60
2.2 测试步骤 ............. 61
2.3 数据分析 ......... 62
3 结果 ......... 63
4 讨论 ......... 65
 
4 讨论
 
实验二以反应时为认知负荷指标,结果表明受测者在《筛查测验》Relevant 1 问题下的反应时长较长,因此推断在现场测试情境下,Relevant 1 问题诱发更高的认知负荷。实验四设置诚实/说谎任务,以前额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值DC(HbO)作为认知负荷负荷指标,将被试对 Relevant 1 的反应与诚实/说谎行为引起的反应进行比较。众所周知,前额叶是执行和决策心理功能的生理基础已得到研究者普遍认同,认知神经领域研究者采用多种手段检测认知刺激诱发的生理反应,其中 fNIRS 技术由于其无创性、较低的侵入性且具备时、空分辨率,颇受研究者青眼,该技术主要监测脑区的血液动力学信号,实验四以前额叶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DC(HbO)指标作为任务反应参照,反映受测者的认知负荷。认知取向的测谎学理论以认知负荷差异区分说谎者和诚实者,测谎学研究表明,测谎过程中说谎者较诚实者有着较高的认知负荷[25,32–34],负荷是一个客观概念,指个体完成某一任务时所消耗的心理资源,而个体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对于说谎者来说,直观表现便是说谎比说实话花费更长的时间,这种“谎言现象”与说谎机制———反应抑制[35]有关。当被询问时,“事实真相”而非谎言首先被激活,“实话实说”是第一反应,这与说谎者意图冲突,因此,说谎者需要控制这一冲突,抑制真实反应、做虚假回答,并修饰他们的言行举止,让自己看起来真实诚恳。在必要的时,他们还观察测试者的反应得到反馈。总之,谎言是刻意的,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心理资源是一定的,所以说谎者有较高的认知负荷。由实验四结果可知,在实验室模拟组(对照组),受测试顺序影响,首先出现的诚实任务 Truth Telling 刺激诱发的DC(HbO)反应较强,由于诚实、说谎任务的题目是一致的,待被试熟悉题目后,说谎任务诱发的DC(HbO)反应就变弱了,同时相关问题 Relevant1 诱发的反应也较弱。而现场测试情境下,说谎任务 Lying 和回答相关问题 Relevant 1 任务均可诱发额叶较强的DC(HbO),首先出现的诚实任务Truth Telling 刺激诱发的DC(HbO)反应较弱,这说明现场测试情境下,压力之下,被试的卷入程度较高,认知负荷水平发生了改变,Relevant 1 诱发较高的认知负荷。#p#分页标题#e#
...........
 
小结
 
在前文中,课题提出了拟解决的问题:1)《筛查测验》与既往 CQT 研究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筛查测验》结果是否受测试情境因素影响。2)《筛查测验》是否存在特殊的反应模式?与人格因子、认知负荷是否有关?经研究,本课题可得出如下结论:1)《筛查测验》与常规测谎研究结论不同。首先,与“对于比较问题(ComparisonQuestion)而言,所有被试的回答都将是不真实的”的结论不同,本研究中,与相关问题(Relevant)相比,现场测试组和对照组的所有被试更愿意在比较问题(Comparison Question)上承认自己的缺点或是不恰当行为。2)测试情境影响受测者的心理卷入程度及个体认知负荷水平,体现在现场测试组和实验室模拟组的结果差异上。3)《筛查测验》的反应模式是多样的,显著特点是 Relevant 1 问题上的反应时较长并且伴随较高的认知负荷。同时,人格因素与反应时模式有关,且人格应作为整体对反应时产生影响。由于大部分受测者都是不存在问题,他们多属于“无辜者”。压力情境下,印象管理较高的无辜者测验整体的认知负荷水平较高,焦虑、消极抑郁的无辜者在比较问题 C 认知负荷较高,焦虑与严谨的无辜者在 Relevant 1 问题有着较高的认知负荷,严谨性格倾向的无辜者在 Relevant 2 问题的认知负荷较高,消极抑郁的无辜者在 Relevant 1、Relevant 2 问题上认知负荷较高,刻意维持良好形象的无辜者则在 Relevant 1 问题有较高的认知负荷,低兴奋性的无辜者在测试整体认知负荷较高,并无单一的人格因素与认知负荷有关。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