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是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博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一、研究依据和研究价值
媒介技术一直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且深刻的影响,现今的社会也可以说是媒介化的社会。媒介所体现的价值,在如今的发展程度下,已经远不止其技术性了,更是展现了人文价值和美学意义。作为最新媒介技术的网络,由于其广泛应用,使得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并且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传播工具,不仅具备其工具的功能,而且具备建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美学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某一方面,在如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美学当然也应从全新的角度进行理解。随着马尔库塞生前未发表著作集的陆陆续续整理出版,对于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国内外马尔库塞研究的热度再次提高,同时对马尔库塞的研究达到了全新的深度与视角。正如编辑马尔库塞著作集的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提出的,“即便是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马尔库塞的著作对于当代的理论发展和政治学仍然具有针对性与价值性。”①作为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的马尔库塞,他一直以来都将精力放在“审美之维”的工具理性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上面,他一直坚信艺术具备社会改造的功能,这帮助拓展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视野。当前的社会,一方面,网络媒介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目前的网络媒介技术依旧如火如荼地不断更替创新中。另一方面,网络媒介技术和市场经济又使得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得面临异化的命运。伴随网络媒介技术发展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促使着我们不断去寻求马尔库塞理论的帮助,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问题批判、“单向度的人”的命运预测和审美化救赎的思想,都对我们应对当今社会的问题有着启发作用。马丁·杰伊(Martin Jay)曾经说:“即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范式已失去活力之后,批判理论也仍然保持着重要性:它意外地适应了在其初创时期只是朦胧觉察到的一个时代的关切和焦虑。”②上述有关马尔库塞的评价肯定了其思想的超越性,也就是说,对于其新感性思想的研究,不单单是在当时“反思性”现代话语中应占据重要地位的理论需求,也是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正确处理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现实性需要。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至今仍然活跃在国际学界的著名学者当中,有不少都是国外的马尔库塞研究者,比如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马丁·杰伊(Martin Jay)、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安德鲁·费恩伯格(Andrew Feenberg)、查理德·沃林(RichardWolin)等。总的来说,国外关于马尔库塞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在马尔库塞离世前的十多年里,对他的研究思想的评价已经呈现了褒贬不一的情况。关于国外马尔库塞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篇论文,即巴林·顿摩尔和科斯·沃尔夫共同编辑的《批判精神:献给马尔库塞的论文》,得益于此,参加造反运动的学生更多的接触到了马尔库塞思想。这篇论文面世的第二年,作为安德鲁·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源头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一文得到发表,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尤尔根·哈贝马斯,他站在交往理性的视角上,对马尔库塞“技术从解放力量转成解放的桎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从七十年代来看,学者们关于马尔库塞的研究著作是不断增加的,而到了八十年代,对于马尔库塞的研究攀上了一个高峰。就比如说七十年代中期,就有几部研究著作问世:保罗·布雷恩斯编著的论文集《批判的中断:新左派评马尔库塞》、罗伯特·马克斯的《马尔库塞的意义》。但是,在马尔库塞备受推崇的同时,对其批判以及讨伐的声音,也伴随着青年造反运动的衰退和保守主义的回潮开始涌现。很多学者也发表作品对马尔库塞进行了批判,认为他致使了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认识混乱,在《反对马尔库塞》(1971)和《革命新理论:评法农、德勃雷和马尔库塞的观点》(1972)等作品中有所体现。
...........
第一章 马尔库塞新感性论的主要内容
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社会历史环境亟需变革的情况下,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应运而生,“新感性”思想是考量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理论之维。象征着科学技术重大飞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的发展,并未加剧那些可能会造反的人的反抗,因为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满足了人们需求的同时压抑了他们的潜能,使人们对现存制度依赖性更强,这次革命,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控制方式①。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尔库塞发现从社会物质条件入手来进行社会革命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历史的现实告诉他,经济危机并没有给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粉碎性的打击,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还给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社会的物质利益也给工人阶级带来了许多利好,于是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也逐渐消散,社会阶级的对立不再那么尖锐,并且阶级抗争逐渐也得到了有效与民主的控制。这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变迁,使得马尔库塞十分睿智地预见到了人类的精神演变与危机,即感官功能异化,他看到“人”作为一个每天重复单调劳动的工具,不仅无法获得进步,还要受到各种利益的压迫。但同时,他也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艺术、文学等形式也在从审美的角度对这类“单向度的人”的命运发起否定和批判。他认为社会能够彻底改变的希望也正在此处:革命应该是从“审美之维”开始的,并且将文学艺术作为核心。这种人的内在审美—感觉—欲望—本能层面的改造,作为“基础之基础”,只有完成它,才可以从根源处塑造出新感性的人以及他们的心理—观念结构。从前意图进行新社会的革命恰恰是忽略了这些,所以社会变革即使表面上获得了胜利,人也没有得到本质上彻底的解放。这一批判理论是被 60 年代的学生运动从实践的角度成功证明了。这一时间段马尔库塞创作的《论解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与发展了他的《爱欲与文明》,也是他后来支持新左派的理论基础。
一、马尔库塞新感性论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的思想与理论对马尔库塞的思想向马克思转变的进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黑格尔思想作为一名中间人,架起了从马尔库塞到马克思的桥梁。黑格尔摒弃了海德格尔对于生命潜能产生于被给予的、被动的实存状况这一说法,他认为“主动创造性”才是革命潜能的主要特征。马尔库塞在研究黑格尔哲学,阅读《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状况的基础》这本书时,认识到相较于前人黑格尔思想有着更自由的主体和更具体的历史观。马尔库塞思想进一步变化得益于马克思发表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文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理论,推动了马尔库塞后来思想的发展,深远影响了他的“新感性”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了人的本质、在哲学意义上阐述了劳动、分析并批判了异化和物化,这些思想使得马尔库塞从中获益颇多。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关于如何实现自由与幸福,马克思并不只是要建立理论的、抽象的“体系哲学”,而更要在实践中求证全人类的解放之途,这就要求必须清楚人类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表示,从现实关系上来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手稿》进行了研究解读,将作为人的本质的感性本体论化,认为感性在除了人之外也是实际存在着的。马尔库塞看到马克思《手稿》中关于感性的范围,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总之,人的个体的一切官能”。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的感性是处于具体历史和现实当中的。受到马克思的影响,马尔库塞将人的感性本体论化,而感性需求就是人的本质。和马克思类似,对于异化,马尔库塞也觉得应该将异化放在社会具体的现实条件中去理解,而不仅仅满足于思维上的考察。马尔库塞认为,黑格尔异化理论把物化、外化和异化看作一个本体论的过程,没有作出外化和异化的必然性与异化的偶然性之间的区别。这就导致黑格尔的异化观念的必然性,成为了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看法,是不能为人所信服的,更遑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对于社会与人的解放做出实践方面的指导了。马尔库塞认为,与黑格尔不同的是,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异化是具备现实基础的,而这个前提基础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发现的。《手稿》中有一个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的异化则是通过劳动的异化表现出来的。关于劳动,马尔库塞提出,脱离开经济学范畴,劳动是人最本质的活动,他还给出了劳动是对象性活动、是实现人的潜能的努力的佐证。也就是说要实现人的解放,就要经历变革劳动本身及其形式的解放之路。#p#分页标题#e#
.....
二、马尔库塞新感性论的内容主旨
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马尔库塞的新感性能摆脱技术的控制,化解感性与理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状态。“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的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钩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的进化。”尔库塞对现实原则的讨论,得出既有的现实原则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的规定,并非普世真理,所以说新的现实原则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新感性不仅是官能方面的新的感知方式,更是通过社会变革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一种途径,所以可以说新感性的最终目标就是新的现实原则的构建,而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的构建需要依赖审美来完成。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是重点表现其审美政治学的著作,在这之中,他阐述了艺术审美是具备社会改造功能的,而进行社会解放的主体就是新人的形成,在马尔库塞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不受压抑与奴役的。马尔库塞认为审美和想象具有实现潜能以及建构新经验的功能。在马尔库塞看来,想象位于潜意识,服从于快乐原则,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更是具有保留了人类的潜能。而马尔库塞认为的潜能,是和古希腊人的潜能不同的,后者对潜能的理解是本质主义的,是已经存在在那里的。但是马尔库塞不以为然,他认为的潜能应该是人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的。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的政治实现的可能条件之一就是想象,那么审美则提供了真实性。他一直试图恢复美学被忽略的政治实践功能。马尔库塞在康德的美学那里学习到,审美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审美的这种中间地位使得它对感性或者是理性都是有效的。马尔库塞认为,在审美中,对象呈现的是它本身的形式,而非它的有用性或者可服务的目的性。在这种新的经验当中,对象会存在于一种自由的状态,而不再是像日常经验那样被给予的。也就是说审美形式暗示了一种运动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是在其自身规律支配之下产生的。这样审美就不单单是存在于美的领域,同时也和自由产生了联系。马尔库塞对康德的审美思想的解读仅停留于心灵的过程,而席勒却将其扩展到了文明中去。马尔库塞借用了席勒的审美思想,认为具有中介性作用的审美的消遣冲动能够调和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冲突矛盾。当感性和理性的分裂状态结束,感性在突破了统治理性的控制和压抑、理性也得到了发展之后,马尔库塞所说的新的现实原则也就得以建立。
..........
第三章 新媒体审美与“新感性”............23
一、建立新的现实原则在网络媒体中的可能性..........23
(一)网络媒体“感性”需求的重视.....23
(二)新媒体的否定性与想象力.............24
二、新媒体的危机:“新感性”针对的问题..............25
第四章 感性革命:新媒体环境下新感性的构建..............28
一、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的建构性.........28
二、新媒体技术的美学还原................29
(一)审美价值的物质化............29
(二)“新技术”的生成............29
(三)新技术的实现.......30
三、人性的美学还原...............31
(一)作为生物学基础的本能....31
(二)“新感性”的人产生........32
(三)审美教育...............32
第四章 感性革命:新媒体环境下新感性的构建
马尔库塞认为,为了脱离工具理性的束缚与压抑,解放人的本能,重获自由意识,“新感性”的建立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马尔库塞所说的新感性,是在他学习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人是感性的、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这里的新感性既包括了人的需要、欲望、本能等,又蕴含着挣脱新感性是摆脱了工具理性对人的束缚和压抑,使人的本能充分释放工具理性对人的压抑的力量。前文中也有分析,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抑制着人的批判性与否定性的思维,即便是思想中存在的革命因子也被这种工具理性所同化了。人被工具理性所奴役,逐渐沦为“单面的”、“异化”的人,感性的部分被消磨。所以说,人们要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必须进行本能的解放,要寻找社会中否定性的批判力量。人们往往会被各种物质利益所诱惑而忽视自己对于平等与自由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受到现实原则的支配,但是想象、本能这样的感性活动是为快乐原则所支配的。总之,社会与人受到技术理性单方面的支配,这种状况需要被改变,人们应该求得更好的生存。理性的历史作用,总是束缚着人的求好生存的动力。什么是好的生存,它其实代表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严峻的态势。因此,人类亟需摆脱技术理性的奴役与束缚,按照马尔库塞的观点,就是“新感性”建立已经是必须的了。新感性,并非是对理性的一味的拒绝,只片面发展感性。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的实现不仅代表着感性的成熟,也代表着理性的成熟,对于社会现实的变革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一、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的建构性
“新感性”理论的产生离不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工业社会的高度发达,物质生产的繁荣,引起了人性的分裂与异化的人的产生,技术理性形成了对人的感性的束缚。同时,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受到压抑与控制的人也并没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到改革与解放自我的途径。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而缺乏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压迫与解放问题的深刻研究,对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性批判的力度不够。马尔库塞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没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工人阶级更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沉沦在了技术理性的操纵之下,可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中,马克思主义并不具备完全的思想指导作用。发达的科学技术,挽救了西方国家日益突出的经济危机与阶级矛盾,技术理性实现了社会的统治合理性,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人们,顺从于社会的控制,迷失于消费的异化当中,革命意识被极大程度的消解了,这是需要警惕的问题,一个社会失去否定性的批判力量也是不正常的。所以说,关于压迫与解放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是必须重视的。并且还要深入到个体的研究中去,即关于人的本质的解放。用马尔库塞的观念来看,人的本质的解放,就是人对爱欲的追求。能够自由地追求爱欲,人们就会将个人的真实需要摆在第一位,对虚假的需要做出拒绝,这样技术才有了变成艺术的可能性,这种艺术才是能够实现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美学化的新技术的实现推动的新的现实原则的建立,理性与感性敌对的状态开始解除。前文有讲到,新感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现实原则,产品将会以美为衡量标准被生产出来,一个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没有剥削与压迫的新型社会建立起来。
..........
结 论
国内学者在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成果的侧重点历经了“去政治化”、“技术美学”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几个阶段的研究,是后者对前者扬弃的过程。之所以展现出这种发展历程,是和物质发展、技术进步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深入相关联的:一是审美的社会功用得到了肯定;二是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繁荣发展,媒介技术对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应该得到更加深入的反思,比如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的形成,就是深刻反思了发达工业社会中如何进行社会变革的结果,这不论是对于这篇文章的研究,还是其他相关的学术探讨,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国内关于马尔库塞的研究,已经逐渐开始将其美学理论和技术理性理论联接在一起研究,侧重于考察如何利用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对技术进行变革改造。这样的研究并非是空中楼阁,是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并且这一角度已经受到了国内外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学者的重视。从这方面入手的考察研究,一来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内涵,拓宽马尔库塞思想研究的视野,从而促进更深入的马尔库塞美学研究,所以说,如今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逐步呈现出技术、美学与政治学相结合的趋势。本文着重分析论证了在当下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的内容与意义。当代社会新媒体技术高速更新的情况下,我们理应辩证地看待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的利与弊,并且能够通过“新感性”的角度来发现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从中得到一些规避方法的启示。从上个世纪以来,马尔库塞在诸多的人类命运预言者、解释者中,以其敢于批判和乐观的理想精神而占有一方天地。所谓知人论世,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是扎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众所周知,20 世纪中期,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制度层面,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为许多西方大国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层次也有所提升。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作为新形势的技术理性成为人们隐蔽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工人阶级的反抗性,还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追求社会普遍认同。事实上,工人阶级被剥削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他们变相失去了否定和批判的权利,转而变成了一种新形势下的“奴隶”身份。这一点马尔库塞在其理论中已经明确指出,发达的工业国家的奴隶们是升华了的奴隶,但根本上并没有脱离奴隶的属性。我们不可否认,技术理性促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也催生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与更新,使得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壮大。但也应当看到,人类对技术的过分信赖颠覆了某些传统观念的客观性。许多人认为通过自身理性可以改变客观规律,完成那些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事,一个国家也可以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就能得以建立、巩固和发展。这无疑是一种独断的论调,也是对价值理性的颠覆。因此,许多哲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股直指科学技术的批判思潮从 19 世纪尼采的酒神精神开始,到先验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等 经过许多哲人的反复论证,从未间断。在这些哲学家的眼中,盲目崇拜技术带来的后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挖掘人类存在论的本质,人类精神和自由的至高无上也不是单纯依靠技术就能实现,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更需要一种超越世俗和现实的精神层面的关照。#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