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从语言学理论看,词汇是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组合,是一个内部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的系统。词汇学就是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对语言词汇的共识描写和历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语言学理论认为: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内涵,语言的差异部分是由于文化而产生。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在词汇系统上,词汇数量的消长,词义的发展,构词的变化,以及外来词的层积,往往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词汇的发展变化,去考察历史文化的演变。对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语言是反映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工具,对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打算把现代维吾尔语词汇系统中的外来词当做标示文化积淀的“矿苗”,努力循此开掘,以探寻维吾尔文化与相关文化交融的轨迹,以及维吾尔文化的发展历程。对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维吾尔外来词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从而加深对维吾尔外来词及维吾尔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使他人在对维吾尔语和其他语言文化进行分析对比时,不再单纯把语言看作简单的交流工具,而要从文化的视角去分析体现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
(二)选题意义
维吾尔语外来词具有特殊的文化品格,它既具有外族语词的影子,又有本族语词的实际。通过本文可以加深对维吾尔语外来词这种特殊的文化品格的研究,对维吾尔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多元一体化的中国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中华各民族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从波斯语、阿拉伯语、汉语、俄语等外来词的借入和文化引进的关系角度分析维吾尔语及维吾尔文化的发展历程,进一步阐释维吾尔语及其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并论证今后维吾尔族语及其文化将继续沿着博采众长、综合创新的发展道路前进,和谐发展是其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
……..
第一章 维吾尔语外来词概述
第一节 维吾尔族历史概述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一样,现代维吾尔族也是由许多不同部落、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中外学者一般认为,维吾尔族先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的丁零。匈奴强盛后,丁零臣属于匈奴。柔然于公元 402 年征服了丁零诸部。公元五世纪中叶,以阿史那氏为首的突厥人灭柔然汗国,建突厥汗国,维吾尔族先民“韦纥”又臣属于突厥。公元七世纪初,“韦纥乃并仆固、同罗、拔野古叛去,自为俟斤,称回纥”①。629 年,回纥首次与唐朝发生政治、经济联系。630 年,回纥首领菩萨大破突厥,威震北方。646 年,唐朝与回纥等联合灭薛延陀汗国。同年 8 月,吐迷度率领铁勒 13 部,到达黄河北岸,表示愿意臣属唐朝。唐朝在鄂尔浑河回纶牙帐附近设燕然都护府,在回纥地区设“瀚海都督府”,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7 世纪后半叶,东突厥后裔建后突厥汗国。744 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叶护破拔悉蜜、自立为骨咄禄毗伽可汗,回纥汗国建立。唐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745 年,回纥灭后突厥汗国。《新唐书》记载其地“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②。756 年,回纥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和洛阳。788 年。回纥上表请改“回纥”为“回鹘”。自回纥汗国建立后,与唐朝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友好关系,共有 11 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唐朝的多位公主也远嫁回纥。唐朝与回纥长期的和平共处,有力促进了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840 年,回鹘将军句录莫贺引黠嘎斯 10 万骑兵进攻回鹃,杀死可汗,回鹘汗国灭亡。诸部分崩离析,四处逃散。其中“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③。文中“十五部西奔葛逻禄”即西迁到葱岭以西地区,后联合葛逻禄,样磨等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一支投吐蕃”即迁往河西走廊地区,后来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也称河西回鹘;“一支投安西”即迁徙到吐鲁番一带,史称西州回鹘,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或高昌回鹘汗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回鹘西迁”。
………
第二节 关于维吾尔语外来词
关于外来词的定义,各家说法略有不同。吕叔湘:“外来语:一个语言常常从别的语言里输入许多词语,尤其是事物的名称;汉语里也很多这样的例子。译语有两种,译意的和译音的。译意的词,因为利用原语言里固有的词或词根去凑合,应归入合义复词,而且也不能算是严格的外来语。译音的词,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属于衍声的一类。……都是现代的外来语。……译音的外来语绝大多数是名词,一度兴盛过的‘浪漫’和‘摩登’是仅见的形容词的例子”①。这种观点明确地将汉语音译词和意译词都作为外来词看待。罗常培:“所谓‘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所羼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正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②。这种定义明确点出了外来词与文化交流间的关系。高名凯、刘正埮:“外来词是外语来源的本语言的词,而借此则是借用外语的词;词还是外语的,只是借来用用而已”。“在吸收外语的词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先借用外语的词,而再慢慢的把它改为外来词的,只要等到把外语的词安放在本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体系里的时候,才有外来词的存在”③。两位先生将外来词和借词区别对待,指出外来词是外语来源的本语言的词,借词则是借用外语的词。胡裕树:“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从外国货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由于不同的民族互相交际,本民族语言往往要从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里借用过来一些需要的成分,所以外来词的吸收,也叫做词语的借用。外来词也叫做借词”④。
…….
第三章从外来词看相关文化对维吾尔族制度文化的影响 .........51
第四章 从外来词看相关文化对维吾尔族精神文化的影响.........64
第一节 宗教文化......... 64
第二节 艺术文化......... 83
第三节 科学技术.........93
第四章 从外来词看相关文化对维吾尔族精神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宗教文化
宗教一词 religion 源于拉丁语 re-ligio。原义是把人与人连结起来,把人与神连结起来,这就是宗教作用,也是社会共同体的作用。“宗教”实际上应理解为“信仰”的近义词,信仰可以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人生信仰等,但归根结底是“信仰”。按《辞海》的解释即“极度信服和尊重”。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支几乎和人类具有同样长的历史。宗教的存在与发展有着人类精神心理学以至精神遗传学的必然基础。它不仅是人类创造出的文化,而且是带有人类本性的文化,宗教有消极的一面,同时它的许多“功修”对于开发人的潜在创造力有较多益处,还有消除心理不安,使人全面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积极一面。新疆流传的宗教多为“外来宗教”,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这些“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后,都有一个与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新疆的“外来宗教”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印度文化类型,如佛教;二是波斯-伊斯兰文化类型,如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三是罗马文化类型,如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异端派别聂斯托里派,即景教;四是中原文化类型,如道教。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宗教,不仅其教义、礼仪等各不相同,而且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也各有不同,最初都带有较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在向境外传播中,都不可避免的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互相吸收,从而带上这些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印记。
………
结 语
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就可以找到些许模糊的踪迹,《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②,说的就是穆天子西征昆仑期间,带着“白圭玄璧”会见西王母,并在瑶池向她敬酒的情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及诸旁国”③。公元前 59年,汉朝取代匈奴统一西域。从此,新疆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接受汉朝的管理。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出使西域,前往中亚各国。到了两晋时期,由于治国不力,国土分裂,出现了五胡十六国局面和后来的南北朝局面,这正是中国各族人民文化大融合,西域文化艺术大传播的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互相接触,广泛交流。到了唐代,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有大批使节、商人及留学生往来于中国,为各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开启了一条重要通道,同时,外来词也借此通道传入新疆,传往中国内地。#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