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博士论文动辄超过10万字,除了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思路,知道每个环节如何写,才能顺利完成论文。本文主要探讨博士论文写作中的三个重要内容:选题、内容、写作方法。其中选题是前提,只有选题合适,才能保证写作质量、写作速度、学术性、应用性等多因素齐头并进;内容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是必须全力以赴打造的核心;而写作方法则是提升写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做好这三点,写博士论文可谓是手到擒来。
1.选准题
选题时,把握好新与旧、大与小两方面的关系。新与旧,就是说选题要新题新作或者旧题新作,要了解相关领域的选题方向、破题角度,研习同行的解题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忌讳新题旧作、旧题旧作,不要炒冷饭。大与小,就是要让选题与学术贡献度、自身能力精力相匹配,忌讳大题大作和小题小作。前者超出了自身可控的能力范畴,后者难以做出实质性贡献。选题可以小题大做或者大题小做,以小见大,深度剖析,探求规律。论文选题,选两个点不如选一个点,先要找到矿区,还要找到矿井。
2.夯实内容
首先,要让研究有贡献性,要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思想性。论文的贡献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理论贡献。新创造一个范畴、一个概念、一个原则,这个理论能够把人们“意中有,语中无;语中有,笔中无”的东西变为现实,能够在实践中推广。二是制度贡献。要能够促进对现行制度反思和完善,甚至对制度进行纠错。三是实践贡献。这是在操作层面的贡献,既可以表现为发表的短文或决策咨询的送阅件,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验,用实践层面的成效来证明理论和制度贡献的科学性。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而言,以上三者,重点是在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而非操作层面。
博士论文的贡献点和创新点,要能够用一句话讲清楚,没法用一句话讲清楚的,不是没有贡献,就是表达能力不强,不会提炼。答辩中,先用一句话说清楚论文价值在哪儿。是首创了新的概念,还是创造了制度或方法。如果是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就要阐明历史上有无前期研究,优劣如何。如果不是概念首创,就要阐明设计了什么样的制度路径、方式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实现了何种新成效。博士答辩不是自说自话,而应该是引起专家们的兴趣,边问边答,逐层推进的。
第二,注重收集7类材料。丰富的材料,既是对前人的尊重,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要从“古、今、中、外、案、法、理”七个维度来收集整理资料。古,即是历史文献,经史子集均有所涉猎;今,即是近现代的最新资料,是对现实的关照;中外,是指要有国际视野,国内外的比较研究;案,即案例,这里既包括范例也包括警例,这是以小见大的抓手,也是发现现实问题的前提;法,是指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条令条例,要对制度条文进行梳理,这对于国家行政学院的博士生而言尤为重要;理,是指理论观点,特别要关注不同学科的前沿理论观点,要以跨界性的多维度思考。理论是骨干的,现实是丰满的。现实世界从来不是按照学科来划分的。政府管理相关领域的博士生,要具备较强的洞察迁移本领,能够融合多学科之长处思考和研究现行政策面对的难题。
第三,活用3种逻辑。如同做菜一样,面对各种食材,要逻辑清晰,搭配得当。博士论文要注重逻辑梳理,逻辑编排,能够用好正叙、插叙、倒叙。博士生要能够用好逻辑的力量。一是历史的逻辑,按照时间线来整理资料,铺陈文献;二是现实的逻辑,按照应然的实践的视角,描绘现实图景,构建未来愿景。三是理论的逻辑,围绕1个最多不超过3个主要概念,用一以贯之的理论框架进行推理,使逻辑运行的过程,脱离地球的吸引力,产生滑行。
3.写作方法:以写作为中心来读书
有些博士生存在一种逻辑误区,认为第一半年思考题目,第二半年思考结构,第三个半年撰写文献综述,第四个半年在动手写作……。这种方式,割裂了写作与读书。博士三年就是要围绕博士论文的写作这个中心,一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博士论文是不断交叉进行的,要先写,写不下去再看资料。第一个半年,就提出三个题目,导师在此基础上选择或建议题目。要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平时发表的文章都围绕这个问题来写。发表文章和学位论文的方向要一致。
要勤于动笔,多写。每天都要把自己的稿子看做最终稿。今晚动笔写,就假定明天就答辩、所有资料都已经齐全了,想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写思想,列章节,记录零星的思想。思维成熟到什么程度写作才能成熟到什么程度,后面的思维一定比前面的成熟。要通过写作,来加倍深入地思考问题,触发了对材料的敏感性。思想只接受有准备的信息。论文每天要变厚。每晚写到头疼的时候,再看材料,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材料的价值。每到精力充沛时,都要把文稿重写一次,直到写不下去。写不下去了,说明遇到瓶颈了,再去看材料。
写作时,每次论文写完后,要存不同的版本,按照“日期时间+论文标题+关键节点”的格式来给文档命名,再写时要另存为新的文档,要留下思考和写作的痕迹。论文的文件夹如果没有上百个文档,就说明还没有掌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