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浅谈供电技术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6190956499650
  • 日期:2018-05-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指导思想和目标

    常州工学院是一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普通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供电系统的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能力是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四个核心能力之一。课程组紧密围绕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结合供电技术课程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制订了供电技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强调实践、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建设教学文件为规范,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以规范和科学管理为手段,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全面完成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任务,把供电技术课程建设成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供电技术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三结合方式建设师资队伍,以“理论—实践—应用”方式培养学生的供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能力,以现代化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现代供电技术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和应用环节建设,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最新进展,获得科研素养的熏陶,逐步具备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期近年内把供电技术课程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富有创新特色的面向21世纪课程,并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
  2 课程建设的内容

    2·1 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现代供电技术课程体系供电技术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供配电技术知识和理论,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通信、计算机等新技术在供电技术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了解新技术在供电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方向,因此,常州工学院开设了“供电新技术”课程,不断总结和补充国内外科研重大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讲授供电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并结合实例讲解,使课程内容不仅具有较强的前沿性与时代感,而且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必须精心设计、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建立现代供电技术课程体系,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第一,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体现“少、宽、精、新”。对于一般常识性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仅点一下,主要安排学生自学,课堂教学集中时间和精力讲授供电系统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及供电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精讲多练。同时,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供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知识,缩小教学与实际供电系统的差距,可以把供电新技术课程并入到供电技术课程,优化原有课程内容,压缩陈旧知识,并不断补充新内容、新技术,如配电系统微机保护、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和谐波与抑制等[1]。
  第二,实践教学方面,其教学主线为基本实验———开放式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基本实验教学内容强调密切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开放式实验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能力,例如,以变压器保护设计、科研开发产品模拟变电所及微机监控装置等为基础提出设计要求,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课程设计以供电实际课题为主,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拉近了学生和工程实际的距离;毕业设计课题紧扣工程实践和专业前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设计中还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
  在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编写和出版了《工厂供配电》、《供配电技术》教材,同时还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讲义,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供电技术课程的教材和讲义,建立了现代供电技术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2·2 改革教学方法,形成“混合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模式供电技术课程涉及35kV及以下供用电系统的设计、计算、应用研究和运行维护,有着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为此,课程组不断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2],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个体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整个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使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优的教学效果。例如,供电技术的知识、理论和计算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和课堂教学的方式,电器设备的结构采用录像、实物和照片等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供电系统的维护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与学生的交流和作业布置等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为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零距离,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变电所、与供电局等单位合作进行变电所的工程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更新思维方式。同时,利用课堂上的零碎时间,介绍电力系统典故、新发展等,例如:电力系统发展史、美加大停电、电压崩溃、特高压输电、单相供电等[3]。
  充分利用先进的交互式网络学堂,师生们在此网络虚拟空间上进行了讨论、答疑,发布公告、电子教案和研究专题,提交作业等,使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有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006~2007年,本课程的网上点击次数达到8 000次,学生发表的网络讨论文章达400篇,平均每位学生一个学期的点击次数达到了20次左右。
  制作完成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由语言精练、由浅入深的理论和大量精美的彩色图片,以及现场拍摄的录像制作而成,在每个章节后面设置了自测题,并配以评分系统。学生学完相关章节的内容后,可以随时进行自测,由评分系统给出测试分数,每位学生都能动态地了解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学生和实际接触的机会,使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老师和教学评估小组等各方面的好评。
  2·3 通过“理论—实践—应用”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规格、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给供电技术课程设计了“理论—实践—应用”三段式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使学生完成供电领域核心能力的培养。理论课通过讲授供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供电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结构和整定,巩固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实习课通过现场讲解、参观和学习,增加感性知识,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手册和样本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电气CAD设计技能,逐渐具备工程能力和应用能力,做到理论和实际零距离。
  这样,通过“理论—实践—应用”循环,供电技术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不断巩固、充实和提高,学生逐步拥有了供电系统的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的能力,核心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供电技术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明显提高,效果显著。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很快进入角色,成为技术骨干,获得领导好评。
  2·4 通过“教学—科研—工程实践”方式建设师资队伍课程组十分注重教师梯队的建设,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三结合的方式建设师资队伍。青年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工程背景缺乏,科研能力不强,老教师也需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老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主持和完成1~2项科研项目,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安排青年教师到相关工厂企业参加对口的社会工程实践,在职进修,参加并完成1~2项科研项目,通过教学关、工程实践关和科研关,提高学术水平、业务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课程组有2人进修并取得硕士学位,2人晋升讲师职称,1人晋升副教授,1人晋升教授。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保障了创新性教学的开展。
  3 课程建设的成果3·1 科研和教学相长课程建设使科研和教学相长,教学促进了科研,科研转化为教学。课程建设带动了科研,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课程组的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课程组3年来共主持科研项目14项,其中省市级项目6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4篇,获市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课程建设也带动了教学,课程组3年来完成教改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6篇。教师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水平教学的支撑和源泉,如模拟变电所及微机监控装置项目成果成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不少项目成果成为供电技术课程的新教学内容。
  3·2 教学研究成果丰硕课程建设带来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供电技术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供电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建设”获常州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工厂供配电》2005年获江苏省精品教材,《供配电技术》2005年获校精品教材,2007年获江苏省精品教材。
  4 结束语供电技术课程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不仅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合格的供电设计人才。今后,课程组还将继续结合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科建设和学院建设中作出更多贡献,争取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志平.供配电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0-204,317-324.
  [2]邹一琴,唐志平.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79-81.
  [3]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等.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 J].中国大学教育,2006(4):20-22.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