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展开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拓展了公司财务治理的内涵、外延。抛弃了以往“股东至上”的财权配置和单纯的公司内部“财务控制”、“会计控制”或“所有权控制”,将其拓展为由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权配置,使公司财务治理全面控制得以实现。第二,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体系。以往对财务治理的研究仅仅是单方面从财务治理模式、结构或财务治理机制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治理体系,使得财务治理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试图采取一个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财务治理模式,为实现综合模式下财权配置的财务治理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治理保障机制,形成了从治理模式到治理机制的一套相对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以提高公司的财务运作效率。现实意义:第一,倡导了企业财务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意识。本文通过对企业的出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分析,得出应建立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第二,保障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传统的财务治理主要是追寻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企业必须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才能保障企业价值的实现。第三,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至上”“内部人控制”等财务治理问题提供了思路。“股东至上”、“内部人控制”等财务治理问题,忽视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严重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财务治理的研究,西方理论界并没有系统、明确地提出财务治理的概念范畴,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其有关于财务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公司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在《企业理论一一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首先提出了代理成本问题,开创了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指出资本结构会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6],强调了融资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的关系。格罗斯曼和哈特则在代理理论的框架基础上分析了债务融资及其破产的威胁对于缓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可以将债务融资作为一种激励和担保机制,来保证资金不会被滥用,进而保证个人目标。斯图兹研究了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另一种冲突:当从投资者角度看,企业应将盈余资金返还给投资者时,管理者却倾向于新的投资。负债会减少企业管理者能支配的现金流,从而减少企业无效地过度投资。资本结构的信号传递理论指出,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不同的资本结构会向资本市场传递有关企业真实价值的不同信号。
罗斯在《财务结构的决定、动机信号方法》中认为投资者把具有较高债务水平当成一种高质量的讯号,也即企业举债表明管理层预期有更好的业绩。债务水平越高,同时企业内部人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质量也越高。利兰德和派尔认为不仅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在企业投资项目收益上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管理者是风险回避的。基于这两点,他们进一步探讨了资本结构的信息传递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提高负债率会使经营管理者的股权在企业总股权中所占的比率上升。由于股权资产是风险资产,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是风险回避的,持股比例上升,则表明项目的价值越高,从而企业的市场价值也越大。阿洪和博尔顿提出一种有关财产控制权的资本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公司以普通股融资,则投资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果企业发行优先股,由于没有投票权,则经营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果企业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在能够按期偿还债务的前提下,经营者拥有控制权,否则控制权将由经营者转移给债权人。所以公司控制权随着融资结构的变化而导致的相机治理是最有效的。因此,融资结构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的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问题。最优资本结构是能够在企业破产时将公司的控制权从股东转移至债权人手中。1988年哈维斯提出资本结构的选择也就是企业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所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契约也就不可能完备,剩余控制权的分配由此就变得很重要。当契约不完备时,谁拥有剩余控制权对企业效率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基本理论
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进行研究,必须先掌握其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涵义、基本要素及理论基础。
2.1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涵义
财务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因而对企业财务治理的研究,是对企业研究的最好切入点。财务治理的内涵,又是企业最本质最基础的,因而要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就要先了解何为企业财务治理。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系统的子系统,所以应具备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特征。我们应从治理的本意去认识和把握财务治理的涵义。“治理”一词有统治、管治、影响、支配之意,因此由“治理”本意出发,将财务治理理解为财务治理结构、制度及治理机制的安排。企业财务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财务治理”,一般是特指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其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由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内部权力机构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广义“财务治理”,一般是指企业财务共同治理,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并相应承担一定财务风险,因而应参与企业财务治理。财务治理结构应由利益相关者组成,并不局限于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内部权力机构,企业员工、债权人、顾客和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也应在财务治理结构中占有一定位置。另外,广义财务治理不仅包括制度安排,还包括保障制度顺利有效运行的治理机制安排。综上所述,本文将财务治理的涵义概括为股东、经理、职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财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及由此形成的权责利相对应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及机制的安排。
第三章 财务治理模式研究............ 29-47
3.1 股东主导型财务治理模式 ...........30-32
3.1.1 低资产负债率和股权分散的资本........... 30
3.1.2 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财权配置状况........... 30-31
3.1.3 有效性评析...........31-32
3.2 债权人主导型财务治理模式........... 32-33
3.3 家族集权财务治理模式 ...........33-35
3.4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模式........... 35-47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机制........... 47-63
4.1 财务决策机制........... 47-49
4.1.1 核心财务决策者及决策权力........... 48
4.1.2 决策程序...........48-49
4.2 财务激励机制...........49-52
4.2.1 长短期相结合的薪酬激励........... 50-51
4.2.2 权利激励 ...........51
4.2.3 长期职业生涯的声誉激励........... 51-52
4.2.4 外部人才市场激励........... 52
4.2.5 精神激励........... 52
4.3 财务约束机制 ...........52-54
4.4 财务评价机制 ...........54-63
结论
在企业社会责任备受关注的今天,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财务治理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相关。企业若没有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会产生利益冲突,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充分关注是实现利益相关者、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财务治理整个体系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1.本文从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入手,以系统论为方法论,对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公司财务治理的内涵,指出财务治理的主体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本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配置,并把由财权配置带来的利益均衡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治理的目标,丰富与完善了财务治理的内容,深化了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研究。#p#分页标题#e#
2.以财权配置为视觉,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对三种主要财务治理模式财权配置方面的特征和有效性评析,得出应综合各种模式各自的优点,采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综合财务治理模式。并结合公司治理框架系统从内部财务治理主体和外部财务治理主体对财务共同治理下的财权配置进行分析,即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配置财权策略,使得结构分析更具指向性;其次对企业非正常经营情况下财务治理权在治理主体间的相机转移进行了分析,真正实现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完备性。
3.从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财务治理机制进行了设计,并且密切结合企业利益相关者,是真正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机制,更符合本文的研究宗旨。
由于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是一项内容丰富且浅及面广的复杂工程,尽管笔者已热情投入到研究中,但由于才疏学浅,对其只进行比较浅显的定性分析研究,其中每一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相对简单,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我国公司进行一个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整体的财务治理评价,存在一定的缺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理论体系,以实证研究为主,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股东大会、大股东、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经理层、债权人、中小股东、供应商、顾客和政府等利益主体的财务治理效应,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YOKOYAMA M, KWON G S, OKANO T, et al. Preparation of micelle-formingpolymer-drug conjugates [J]. Bioconjug. Chem., 1992, 3: 295-301.
[2] TIAN J, CHEN H, ZHUO L, et al. A highly selective, cell-permeable fluorescentnanoprobe for ratiometric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peroxynitrite in living cells [J].Chem. Eur. J., 2011, 17: 6626-6634.
[3] WU W C, CHEN C Y, TIAN Y, et al. Enhancement of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 in dye-encapsulating polymeric micelles for bioimaging [J]. Adv. Funct.Mater., 2010, 20: 1413-1423.
[4] LI K, PAN J,. FENG S S, Generic strategy of preparing fluorescentconjugated-polymer-loaded poly(dl-lactide-co-glycolide) nanoparticles fortargeted cell imaging [J]. Adv. Funct. Mater., 2009, 19: 3535-3542.
[5] OW H, LARSON D R, SRIVASTAVA M, et al. Generic strategy of preparingfluorescent conjugated-polymer-loaded poly(dl-lactide-co-glycolide)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cell imaging [J]. Nano Lett., 2005, 5: 113-117
[6] LI Z F, RUCKENSTEIN E. Water-soluble poly(acrylic acid) grafted luminescentsilicon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use as fluorescent biologicalstaining labels [J].Nano Lett., 2004, 4: 1463-1467.
[7] GAUCHER G, DUFRESNE M H, SANT V P, et al.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release., 2005, 109: 169-188.
[8] XU J P, JI J, CHENW D, et al. Novel biomimetic polymersomes as polymertherapeutics for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 release., 2005, 107: 502-512.
[9] KWONA G, NAITOB M, YOKOYAMAC M, et al.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fordrug delivery: loading and release of doxorubicin [J]. J. control. Res., 1997, 48:195-201.
[10] GAO Z, EISENBERG A. A model of micellization for block copolymers insolutions [J]. Macromolecules, 1993, 31: 7353-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