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以中国沪深两市 2004-2015 年上市的公司在 2004-2018 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专门针对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强制轮换政策的情境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本文所建立的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与假设四均成立且结果较为稳健。
1 绪论
1.3.2 研究创新
首先,以往关于强制轮换政策的研究大多是针对 5 年期的强制轮换研究其有效性(《定期轮换规定》中的第七条与第八条)。但是本文以《定期轮换规定》中的第五条为核心,专门研究对于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轮换规定。前文也已经提到,相比与其他签字注册会计师而言,IPO 签字审计师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因此值得深入的研究;其次,之前有学者研究过签字注册会计师在 5 年期审计后强制轮换,经过 2 年冷却期重新上任的这一现象,但是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同样存在经过冷却期后再次任职年度审计师的现象,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重点,探究IPO 签字审计师再次任职年度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最后,本文以产权性质对研究样本进行细分,具体分析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上述现象对审计质量的不同影响,以此期望能够提出更具体的政策建议,并丰富与之相关的理论界知识。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对价格都没有影响力,都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价格只由实际的需求与供给关系所决定。但是这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便是信息是完全的,即供需双方信息对称,而实际上这种情况是难以达到的。20 世纪 70 年代的 G.Akerlof 和M.Spence 等三位学者对这一现象加以关注并进行了专门研究,由此便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上述三位学者分别从商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对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他们认为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最终结论统一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观点:(1)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卖方往往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2)信息掌握较为充分的一方会利用这部分信息向信息缺失的一方获取收益;(3)信息缺失的一方通常会利用各种方式向另一方获取信息;(4)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利用市场信号进行一定的解决;(5)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不利影响,政府必须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突出强调了信息对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指明了政府外部监管对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逐渐成为了信息经济学的核心,给市场中存的市场失灵现象以合理解释并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也包括了审计领域。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加以运用最为广泛的便是企业中的情形,即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本部分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被解释变量审计质量(Absda),解释变量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后连续任职(IPOaudit)与 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强制轮换后再次任职(Backaduit),与控制变量企业规模 Size、财务杠杆 Lev、是否亏损 Loss、企业盈利能力 Roa、经营性现金流量 Cfo、事务所规模 Big4、审计意见 Opinion、产权性质 Property,大股东持股比例 HLD、董事会规模 BSIZE、两职合一 DUAL、独立董事比例 IDR,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 5-1 可以得知以下信息:首先,以应计盈余管理为代理变量的审计质量Absda 均值为 0.058,这说明在这些样本公司中采取盈余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但仍然存在没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样本,即该变量最小值为 0;同时 IPOaudit 变量的均值为 0.09,这说明大约有 9%的样本为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企业上市之后连续任职审计;Backaduit 变量的均值为 0.216,这就说明有 21.6%的公司样本存在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强制轮换过后再次任职这一情况;代表企业规模的变量 Size 均值为 21.7 标准差为 1.02,其中标准差为所有变量中第二大的,这说明本文的数据样本覆盖较为全面,既包含了大型上市企业也包含了中小型上市企业;Lev 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相差不大,这说明大部分公司的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的大小分布较为均匀;
5.2 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来避免变量间的多元共线性问题,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得回归分析结果更为真实。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正如表 5-2 所示,IPOaudit 变量与 Absda 变量的相关系数为 0.04,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正好符合假设一,即与其他签字会计师相比,在公司上市之后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连续审计的这一行为与审计质量负相关(与盈余管理幅度正相关);Backaduit 变量与 Absda 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01,尽管并不显著,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假设二,即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与其他签字会计师相比,再次任职这一行为与审计质量正相关(与盈余管理幅度负相关)。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轮换政策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于一般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轮换进行的,包括相应的政策有效性与政策规避行为,缺乏对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任职年审这一现象的专门研究。为了丰富实务界和理论界在审计方面关于强制轮换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我国于 2004 年实施的《定期轮换规定》第五条规定,本文以中国沪深两市 2004-2015 年上市的公司在 2004-2018 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专门针对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强制轮换政策的情境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本文所建立的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与假设四均成立且结果较为稳健,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本文通过模型一的回归发现,与其他签字注册会计师相比,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后连续任职年度审计,审计质量会更差。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1)由于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进行 IPO 审计时会负责该企业三年与一期的审计工作,如果在该公司上市之后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继续连任审计工作,就会出现比一般审计师更长的审计任期。大量学者发现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签字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发生合谋的可能性更大,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审计寻租理论,这些审计师可能会为了继续保持与被审计机构的合作关系迫于客户压力向其妥协或协助其进行财务报表的粉饰,这就会使得审计质量变差;(2)中国证监会对于过会后的 IPO 企业业绩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那些未达到业绩规定的 IPO 企业会被暂停核准发行,因此出于业绩压力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存在与客户进行合谋的动机,很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降低客户“过而不发”的风险。根据以上两点原因,如果 IPO 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公司上市后连任审计会使得其审计独立性变差,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