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理论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分析与阐述,以及 EN 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案与优化,希望能对同业金融机构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仍然存在多出局限。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流动性风险由于它特有的转化性,一旦爆发就会引发公司的生存危机,使其在风险管理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学者的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本节将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成因、管理等进行归纳与总结,为后文的案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流动性的定义
关于流动性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解释。最早有两种对立的观点:Grossman S J(1988)、Schwartz(1993)、John Maynard Keynes(1930)等为代表的一方观点强调流动性是资产结构在期限上正好与负债结构相适应且无变现障碍;Tobin James(1965)、Kyle(1985)等为代表的另一方观点则认为只要资产能快速变现或能获得其他机构在信用支付方面的保证,仍可保持清偿力。Lore 和 Borodosk(2000)认为流动性是可以用来满足支付意愿和欠款的现金流。
通过对流动性定义的文献研究从而概括其定义,“流动性”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它指公司可获得的所有现金和“接近现金”的资源。公司通过长期融资和改善资产组合获得充足的、具有成本效益的资金,以继续实施公司的业务战略。流动性反映的是金融机构在市场不利条件下履行到期承诺支付的能力。
二、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流动性的概念一经提出,流动性风险也开始受到学界与金融机构的关注, Dalvi(1999)从流动性的波动角度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对未来流动性水平的不确定性。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8)将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定义为资产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如果不能准确预测,公司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它是一种可能性,因为某种必要性资源的短缺,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并带来巨大风险。中国证券业协会(2014)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证券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偿付到期债务、履行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三章 我国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制度背景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至今30多年,证券公司随着证券买卖的需要应运而生。本文根据国内外监管的推进与制度的演变为时间线索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到1997年。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通过《巴塞尔协议I》,建立了一套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当时我国资本市场尚处萌芽阶段,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形成统一监管体制。此期间证券公司尚未形成风险管理意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普遍,甚至部分证券公司还存在违规经营的情况。但由于当时证券公司以经纪业务为主,所以并未爆发流动性危机,但是不规范的经营模式也为流动性风险危机埋下伏笔。
第二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到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深思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成因逐步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于1997年9月发布《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2001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明确的监管方向使证券公司逐渐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内部风险控制。2002-2005年期间,漫长的熊市使证券公司内部资金紧张,之前存在不规范与违规经营的证券公司相继出现资金链断裂与巨额亏损,最终华夏、大鹏等31家证券公司相继破产或被兼并,这是我国证券业第一次爆发流动性风险危机,自此监管部门认识到流动性风险在风险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开始针对流动性风险建立监管制度。2006年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实行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侧重证券公司资本充足和资产流动性状况,业务规模及种类与净资本保持匹配。在有效的净资本风险监管模式下,市场迎来一波大幅上涨行情,此期间证券公司的流动性得到了很大改善。
第五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方案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EN 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风险管控文化不足,管理模式不合理
EN 证券公司将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分拆给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做法,没有实现预想中的协同合作,反而形成了各部门之间各行其是,各自为阵的局面,在实际工作中造成管理深度不够缺乏穿透性,而且公司流动性指标长期优于监管要求处于安全边际,所以管理工作中一系列问题都容易被忽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并在信息反馈机制上也造成高管层对公司整体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且不及时。而且一线业务部门重心更多放在业绩与利润上,以业绩为先对业务与合规风险之间的矛盾通常选择前者。
此外 EN 证券公司现任董事与高管共 21 人的受教育经历中 4 人博士,14 人硕士,3 人本科,其中 9 人非金融、经济、法律、会计等相关专业。高管中仅合规总监陈某,曾任中国证监会法律部处长、EN 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总经理,长期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之外,其余 20 名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基本没有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从高层经历可以发现 EN 证券公司高层对风险管理的经验也是较缺乏的。
基于上述情况,公司势必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要提升 EN 证券公司整体的风险意识,董事会应树立风险控制优先的发展理念,并且在公司内部推行一种风险敏感的文化,所以就需要选拔聘任更具有专业背景与丰富风险管理任职经历的董事、高管进入到决策层,将公司风险管理与经营发展战略相结合。建立并保持风险管理主体控制风险的核心能力,进而体现到经营业务中去,将原本静态的风险管理提升为动态,并保持长效机制。EN 证券公司如果要提高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于高管的相关专业教育经历、工作背景应该更有针对性的选择,特别对于独立董事的聘任也应更具选择性。
第二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方案设计
一、组织架构
为了建立一个健全和连贯的流动性风险监督结构,并在整个公司内部贯彻风险管控的文化,EN证券公司计划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作相应调整。
第一层级,董事会对公司的流动性风险承担最终责任。根据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批准流动性风险策略等重大事项。为了提高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意识,股东对董事与独立董事的委派、聘任施行更严格的背景调查与履历匹配度评分。此外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审议公司总体资源配置计划,确定公司各项负债工具的最高规模和整体财务杠杆率上限,定期审议公司资产配置的战略方针。
第二层级,高级管理层主要落实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战略方针,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定期制定操作策略,并审议现金管理池的最低现金资产规模、流动性应急计划等。EN证券公司内部人员充实、业务部门较多,经营管理层将调整为多委员会模式,增加资产负债委员会,且计划聘任一名具有风险管理专业背景、任职经历、履职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首席风险官,增加高管层风险管理经验并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第三层级,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施。之前EN证券公司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一直流于形式穿透性不强,此次组织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核心就是职能部门的框架再造,计划授权一个职能部门牵头负责日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并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公司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工作主要集中于资产负债管理,这部分一直是由计划财务部负责,所以经董事会讨论决定由计划财务部作为牵头部门,风险管理部、内部审计部等其他职能部门协助。
第四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本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子公司纳入同一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本人在开始撰写论文前先对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与总结,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之后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以国内外监管的推进与制度的演变为线索,梳理了我国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并对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之后选择综合实力趋于行业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的 EN 证券公司为案例,进一步从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业务流程等方面找出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从关键原因入手设计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根据事实实施的结果提出方案的优化意见。
一、重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框架,经营管理层形成多委会的制衡模式,授权计划财务部成立资金管理团队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聘任首席风险官,增设监事会监督各层级的履职尽责情况,增设投资决策委员会,并建议增设投资决策委员会对各部门与子公司的项目进行流动性风险评估。
二、压力测试实现摒弃人工试算,实现信息系统化,并拓展反向压力测试。建议可弹性调整流动性压力测试频率适应实际内外部情况,对压力测试结果进行多方位验证,建立流动性风险统计数据库,并将压力测试结果应用于最低流动性储备规模,作为应急计划分级评定的动态标准。
三、在应急流程中需简化审批手续,可采取点对点直接通知,建议实施资金联络人机制,避免多头对接的低效率问题,资金救助方面除了同业拆借外需进一步扩展新的资金救助来源,例如,集团救助。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的一期建设已基本确保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前瞻性测试也为公司决策层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参考。二期开发实现数据前端治理并建立资产负债管理数据集市,提高系统内部各项分析模块采集数据的效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