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偌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在小村里,各国的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充满互利互惠的协作,也随处可见硝烟十足的竞争。如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需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该行业本身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前行,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其它行业的升级和转型。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相比于东南亚国家,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弱,因此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传统行业不得不寻找升级与转型的出路。与此同时,以技术为核心具有时代发展优势的信息技术行业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尽管如此,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却不容忽视。落后的产业规模和有限的核心技术都要求我国政府和 IT 企业必须加快信息技术行业建设的步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优质生活要求的提升使得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迅速占领市场,功能落后的产品和服务面临淘汰,生产技术条件的快速跟进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在早已开放的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对手,而且还要和国外的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并能长久稳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就是生产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其背后的核心就是研发与创新。研发与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有助于企业争取市场份额;扩大生产,提高规模效益;优化生产流程,节约生产与人力成本;提高本产品的差异优势,为其它企业设置行业进入障碍。由表 1.1 可知中国政府和企业早已认识到创新的和研发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的科技支出总额逐年提升,企业、高校、研究单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关于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已经做了较多探讨,但很少有学者对政府补助、企业研发投入、企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研究。本文不仅从政府补助、企业研发投入两个角度探讨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而且考虑了政府补助在研发投入与公司效益关系之间的调节效应。以往学者对企业绩效研究较多,但衡量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众多,选取的研究对象范围较广,因此结论各异不易对比,在经济与科技等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下,不少结论已不适合现代发展。本文仅探讨企业绩效的中盈利能力,选取的研究对象仅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利用2011—2015 年 IT 上市公司数据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完善和丰富政府补助、企业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的相关研究。
1.2.2 实践意义
(1)本文中政府补助的研究内容可为政府层制定政府补助政策提供参考。国家之所以为企业提供政府补助,宏观层面上的原因有提高企业所在地居民的就业,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微观层面上的原因有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盈利能力,企业只有具有稳定强大的盈利能力,政府补助的微观目标才能实现。但在实务中政府补助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有关政府补助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对政府补助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为信息技术行业提升总体的盈利能力提供信息。本文在实证研究中,收集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各方面的财务数据,并对其做具体分析,通过建立以盈利能力为因变量的三类模型、重点研究影响盈利能力的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最终结论可为信息技术行业加快自身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3)对于信息技术企业有效利用政府补助、合理规划 R&D 投入具有供参考意见。本文探讨了当期和滞后一期政府补助、企业 R&D 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对深圳赛为智能有限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政府补助和企业 R&D 投入对该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出研发投入对提升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具有滞后促进作用的结论。以上研究内容和结论对于政府提升补助效果,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
2.1 政府补助与企业盈利
2.1.1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的思想最早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在对穆勒“灯塔”问题的思考中,他认为个人在某些情况下的投入如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不能获得与其付出成本相对应的收益。此时个人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差异,就是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外部性效应。经济学教材中对外部性定义多数引用的是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他们认为外部效应的表现为个体、组织或企业的消费与生产使得其他方获得不用付出成本的收益,或者被强制性地承担了没有回报的成本。外部效应用函数的方式表示为:个体、组织或者企业等主体的收益函数自变量中包括了其他方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且主体无需对提供收益的其他方给予补偿,也不能要求享受收益的其他方承担成本。我国经济学家盛洪(1995)[2]将外部性理论理解为:当某些(或某个、某类)个体没有完全享有并承担其经济活动产生的利益和成本,换而言之,其他个体享有了以上的利益或者承担了成本,此时则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根据效果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个体的生产和消费使得其他方享有一定收益且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此时个体生产和消费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个体承担了额外的成本,但相应的收益却由其他方享有。其中的私人成本是指在个体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与使用产生的费用,社会成本是指个体生产和消费时给社会增加的费用。当外部性效应不存在时,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负外部性是指个体的生产和消费使得其他方承担了部分成本却不给予相应的补偿。此时个体生产和消费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企业研发活动存在着正外部性效应,研发的技术成果被其他方使用体现出了负外部性效应,外部性效应的存在抑制了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企业为了获得生产技术和知识,通常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增强科研能力的方式获得技术知识的产出。但含有新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面向市场后,研发企业却无法阻止其他方对其技术的抄袭、累积知识的剽窃。企业为了新技术的产生,知识的更新而承担的研发成本、财务与研发风险没有任何一方共同承担,技术和知识产生的收益却被其他方无偿地共享。研发企业的私人研发成本远大于社会成本,若外部性效应无法得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必定会受到抑制,“搭研发便车”的个体终究会无“便车”可乘。
........
2.2 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
投入产出理论的思想最早来源于重农学派学者弗朗斯瓦·魁奈,他曾用图表描述国家体系中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图表中可以看出农产品在农业生产者、工商业、贵族阶级之间的流通过程。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瓦西里·列昂剔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系统内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瓦西里·列昂剔夫为了对国家经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投入产出的方法,并且将自己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运用在实践调查中,其学术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第一次对投入产出技术及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后续的研究中,瓦西里·列昂对投入产出的概念、理论知识、相关原理及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流程与步骤做了具体的完善,至此投入产出理论基本形成。瓦西里·列昂剔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的思想来源于法国经济学者里昂·瓦尔拉斯的全部均衡理论。里昂·瓦尔拉斯认为国民和产品制造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在购买商品时注重产品的高效用性,青睐于性价比高的商品,企业生产销售商品的目的在于寻求利润最大化,所有商品的供需关系在市场通过价格调节后达到平衡,此时形成了全部均衡。里昂·瓦尔拉斯对每一种商品及相应的生产要素的建立了供需模型,通过价格的变动描述商品的供需变动,为瓦西里·列昂剔夫提出“投入产出分析”具有启发意义。在我国经济工作中,投入产出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世纪 60 年代,国家政府、高校和许多学者就开始了对投入产出技术的研究,某些高校将投入产出课程列入了教学体系。我国的第一张投入产出表被运用于鞍钢,由中国科学院编制而成。到 70 年代,我国编制出了全国性的投入产出表,山西省编制出了属于本省的投入产出表,随后几年负责国家物质生产的 26 个部门有了各自的投入产出表和产出延长表。截止到现在,对投入产出表的经济运用已经形成制度化,我国已经拥有 3 张延长表和 4 张基本表。投入产出表为我国的统计工作和经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生产模式和产品需求的改变,我国学者正在对投入产出表的更新。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尽管与传统生产的投入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产出产品,获得利润。企业 R&D 投入的间接成果是技术和知识的产出,其投入需要科研人员、研发资金、以及研究设备、实验材料等。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就是企业研发投入的效果,产出的技术最终会通过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改变企业盈利能力,本文借鉴投入产出理论的思想构建了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模型。#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实证研究与分析.............15
3.1 研究假设提出...... 15
3.2 模型构建............. 17
3.2.1 研究变量选取 ...... 17
3.2.2 模型构建............. 19
3.3 数据选择与处理............. 20
3.4 实证检验与分析............. 21
第四章 案例研究.............31
4.1 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历程........... 31
4.2 深圳市赛为智能有限公司介绍............ 33
4.3 赛为智能获政府补助及研发投入分析........... 34
4.4 政府补助与研发投入对赛为智能盈利能力的影响.... 36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41
5.1 研究结论............ 41
5.2 政策建议............ 42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43
第四章 案例研究
在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中,深圳赛为智能有限公司的规模并非最大。因其核心业务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高。该企业利用国家对研发活动的政策支持,近年来获得了金额较大且稳定的政府研发补助。所以本文在探讨个例公司的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时,选择了赛为智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分析。
4.1 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历程
对于信息技术行业的定义,在我国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统一、明确的定义。我们通常将信息技术行业称为 IT 行业(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或信息行业。“信息”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其英文名字是:Information,在台湾名为“资讯”,在日本名为“情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用他们的专业角度给予“信息”不同的定义,但都提及信息是对事物的反应进行传递。科技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信息不仅局限于人肉眼可以观察到的事物,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表达方式更加复杂,如上市公司年报传递可以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政府对每类行业和企业的补助传递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方向、研发投入强度传递着企业对产品所含科技的重视程度。现代社会对信息的处理与传递要求极高。如从海量数据中挑选有价值的信息;将繁杂的资讯整理成条一目了然的汇总表;以最快速度传递信息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信息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等。面对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新要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技术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模块:一是信息传递中介模块。该模块包括电子通讯、广播新闻、报纸等,其主要功能是运用高效、优质的信息传播媒介,达到信息准确无误地被传播的目的。2.信息处理和服务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是运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使用专业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存储、修改、整合。3.信息处理设备模块。该模块是专门针对信息处理衍生出来的信息硬件模块。无论是对信息的传播还是收集,都需要工具和设备。该模块的任务是开发和生产适合处理复杂信息问题的信息设备。
.........
结论
(1) 由实证结论可得,当期政府补助对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滞后一期政府补助对盈利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通过个例分析可得,赛为智能有限公司当期政府补助对其盈利能力具有提升作用,滞后一期政府补助与其盈利能力关系无法从样本数据分析中得出。实证结论和案例分析结论基本吻合。从文献回顾可知,中外学者对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较早,但因选取的样本各异,企业价值和绩效评判指标不一,导致结论各异。介于以上因素,本文选择了获得政府补助较多的信息技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绩效中的盈利能力与政府补助的关系作为研究内容。因样本和指标选择的原因,尽管研究结论与部分学者的结论不同,但更能反应我国 IT 行业的现状。
(2) 通过实证检验可得,当期企业研发投入对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不著的负向作用,滞后一期的企业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通过对赛为智能的案例分析可得,该企业滞后一期研发投入能够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但当期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的关系无法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中分析得出。实证结论与案例结论基本吻合。对于当期企业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能原因是企业研发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很难从债权人和股东方面筹集到更多资金,为了解决企业研发活动遇到的融资约束问题,企业不得不动用留存收益和内部现金流支持研发,研发的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前期研发费用均计入期间费用,从而导致本年净利润降低,最终使得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无法解释负相关系为何呈现不显著。
(3) 滞后一期的政府补助对信息技行业上市公司当期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而当期政府补助在此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滞后一期的政府补助对滞后一期政府补助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