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论文选取了 217 家国有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 2012-2016 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选择企业研发投入作为创新投入指标,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处于核心地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大计的重大科技项目。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领导人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体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的论断。只是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经济发展长期依靠吸收境外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变革已经在我国微观经济实体中蔚然成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时局的把握,更是对整个社会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研发效率的鼓励和支持。
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国家产业升级离不开国有企业产品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需要国有企业担当排头兵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同时也饱受“效率低下”、“创新不足”及“缺乏生存意识”等诸多诟病。尤其是面对知识经济浪潮,国有企业“船大难掉头”的弊端显露无疑。然而,历经多年的国企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资本市场也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的国有上市公司,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企业创新投入的研究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1 发表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理论以来,西方众多学者曾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企业家能力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1942 年,熊彼特在其新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强调了企业规模与市场结构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消化创新带来的失败,并且能够承担大额的研发费用;市场竞争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1962 年,经济学家阿罗(Arrow)建立了第一个在竞争和垄断两种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带来的潜在收益模型,通过阿罗模型分析得出,竞争条件下的创新激励大于垄断条件下的创新激励。Soete(1979)通过研究 1975—1976 年美国大企业样本发现,企业规模(以销售额或雇员人数表示)与 R&D 投入之间呈倒 U 型特征,但按行业类别将样本分组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规模与 R&D 投入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企业家能力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的科学研究始于 Hambrick 和 Mason 两位学者于 1984 年提出的高阶理论运用,高阶理论认为高管团队的价值观念将会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而创新投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高管提升业绩的重要决策。Wally 和 Becerra(2001)通过对欧盟国家的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经理层人员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越强,因此越有可能推进公司的创新战略。关于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Jensen 和 Meckling(1976)在其经典文献《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中提出通过对经营者实行激励机制安排可以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可有效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Zahra 等(2000)以 1991—1997 年美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产品、过程和组织创新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投入
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的关键要素。企业创新曾经主要是技术创新,现已发展涉及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有学者甚至将创新列为管理者的职能之一。当前实证研究仍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创新变量,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及战略创新以规范性研究为主。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将企业研发投入及研发投入强度作为创新投入指标进行研究。
2.1.2 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是指企业组织在一段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对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进行合理运用,从而取得的资产增值的经营成果。现有文献对企业绩效的研究表明,企业绩效可以通过市场状况和财务成果等指标衡量,对我国来说财务成果或者说会计绩效指标最具代表性。由于其他测量指标的数据搜集较为困难或数据波动性较大,而会计绩效指标可以反映或者被其他指标所反映,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企业绩效主要是财务绩效。
2.1.3 董事会成员类型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架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连接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纽带,即代表股东行使部分股东权利,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又要与管理者协同工作,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董事成员其决策行为会有所不同。现有文献主要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关联董事、非大股东派驻董事等方面展开研究。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方面,近年来开始关注行政型董事、党委成员占董事比例等国有企业特有董事成员。
........................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
熊彼特先生在其 1911 年和 1942 年发表的两本著作中提出的创新理念,直到20 世纪 50 年代才受到西方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发展引领了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新技术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出现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这一经济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难以解释。1957 年,经济学家 Solow 对 1909-1949 年美国产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从劳动力和资本上获得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是稳定的,只有技术进步才是增长的重要来源,并提出了著名的索洛模型,将总产出中除去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因素归结为技术进步,即索洛剩余(Solow residual)。此后,创新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多种分析流派,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论证了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的作用,提出政府可以在市场失效时采取财政、税收及政府购买等手段,对技术创新进行干预,以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新古典经济学派形成对比的是新熊彼特学派,该学派以卡曼、施瓦茨等人为代表。他们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思想,认同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该学派认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主体,在更微观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侧重研究组织行为、市场结构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该学派认为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时,技术创新将受到抑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经济渗透,创新理论自身也在不断创新。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渗透到各个领域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强技术开发与创新,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2003 年,切斯布鲁夫(H.W.Chesbrough)在其《开放创新:开发技术并从中获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提出了开放创新的概念。开放创新通过开放内部尚未开发的资源给外界使用以及充分利用外部思想来面对创新这一越来越昂贵的概念而达到降低成本、持续创新的效果。
............................
第 3 章 实证设计 .................... 17
3.1 研究假设 ......................... 17
3.1.1 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假设 ....................... 17
3.1.2 行政型董事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 19
第 4 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25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5
4.1.1 董事会成员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25
4.1.2 企业绩效、创新投入及控制变量描述性分析 ............ 26
第 5 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34
5.1 研究结论 ........................... 34
5.2 政策建议 ................... 35
第 4 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p#分页标题#e#
本文首先通过 Excel2013 对搜集数据进行整理及预处理,再运用 Stata13.0对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验证笔者提出的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初步了解个变量之间的特征。
4.1.1 董事会成员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对董事会成员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观察期间国有企业董事会结构特征的变化。分析结果见表 4.1。
......................
第 5 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国有上市公司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已有的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梳理研究脉络,了解当前创新发展理论的研究热点。结合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选择将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已有文献表明公司治理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之一,其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至关重要。在创新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假设,最后采集国有上市制造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 2012-2016 年数据对本论文的假设进行了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及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呈现多元化,行政型董事占比下降。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构成多元化,普遍认为国有企业董事会中行政型董事占大比例,然而统计数据分析,行政型董事占比最大值统计量与均值统计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另外,还发现同属于行政型董事成员的公司党委或党组成员进入董事会的比例在增加,如果剔除党委成员增加的因素,行政型董事占比降低幅度将更加明显。近两年,党中央加强国有企业党的管理,强化党对国企的领导。为了响应党的政策,国有企业党委成员进入董事会的现象在统计数据上得到证实。公司经营层成员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在本论文研究期间内没有大的变化。
2、 国有企业创新投入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一
将企业创新投入作为创新投入要素研究指标,采用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投入两项指标,从投入绝对数、相对数两方面展开研究。本论文的实证结果证实,创新投入绝对指标——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而创新投入的相对指标——创新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该结论一方面证实了企业创新投入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与多数学者研究结论一致。但研发投入强度指标(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笔者认为企业创新投入来源不全部来源企业的营业收入,国有企业有强大的政治优越性,能够优先获得政府研发补助且金额不小,因此将国有企业创新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作为创新投入强度,不能有效代表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国有企业创新投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的判断与学者岳怡廷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