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产权契约演进的视角
摘 要: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取决于反映企业本质的企业目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论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从企业产权契约的角度对企业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透过企业产权契约演进这一新的视角将有助于正确把握财务管理目标的变迁。分析表明,企业应根据适合环境和相应企业产权契约模式的企业目标,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而现代企业产权契约的多元激励需求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趋近于利益相关者主权模式。
关键词:产权契约 企业产权契约 企业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理财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财务管理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导向,也是评价理财实践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但迄今为止,对于财务管理目标人们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广受关注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建立在企业相关利害关系集团基础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开始成为人们考虑的财务管理目标。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从企业产权契约的角度对企业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透过这一新的视角将有助于正确把握财务管理目标变迁的脉络。
一、从企业产权契约的角度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许多学者已经对主要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已有的研究通常通过分析计量指标的适当性,或对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考虑是否全面合理,来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取舍。应当注意的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目标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取决于反映企业本质的企业目标,因此离开对企业本质探讨的基础去比较各种观点的优劣,可能会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陷入迷茫。笔者根据体现企业本质的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思路,从研究企业本质入手展开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讨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深刻阐释了企业本质,认为产权契约是各产权主体之间在产权交易过程中按照自愿、平等与公正等契约原则就产权的界定、调整、分配转让与履行等达成的契约关系。在一切契约关系中,产权契约是最根本的契约关系。人们在相互交换的活动中所发生的契约关系里都体现着或隐含着一种产权交易的契约关系。产权契约按照交易规制结构可以分为市场产权契约与企业产权契约。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契约无法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包罗进来;另一方面,契约不可能详细规定各缔约人的权利与应尽的责任,或者由于契约双方的疏忽致使契约的条款不完全,可以认为所有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鉴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企业产权契约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具有特定产权的企业参与者通过企业剩余产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来实现产权的创造与分配的契约。企业产权契约的本质是剩余产权配置,它体现了企业契约的本质。#p#分页标题#e#
在不完全的契约世界中,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对称配置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企业产权契约中的两类主要参与者是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于是最优的企业产权契约可以将企业的剩余产权对称地配置给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或将企业的剩余产权对称地配置给利益相关者。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定为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实质上是企业剩余产权对称地配置给非人力资本的产权契约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体现;而建立在企业相关利害关系集团基础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则反映了将企业的剩余产权对称地配置给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契约。企业产权契约不断地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创新,从企业产权契约的角度、分析企业产权契约演进的趋势,进而把握企业的本质,将为我们清晰地判断企业目标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契约演进
不同特征的资产,通常需要不同的交易机制与契约,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因各自特点的差异导致了其产权交易的机制不同。郭金林提出,企业家与非人力资本的交易、使用细节在外部市场交易的契约中已经进行了较明确的规定,非人力资本产权已经完全转让,市场可以对非人力资本进行完全定价,使得非人力资本的交易机制主要是市场交易机制;而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性及企业家与人力资本的交易契约严重不完全性导致人力资本的交易机制主要是企业交易机制。企业产权契约的演进正是基于这两种交易机制发展的推动。
1.非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契约演进
非人力资本市场交易机制的不断虚拟化及其引起的财产权力变化,是非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契约演进的根本原因。非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契约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
(1)非人力资本绝对独占所有权。这一时期的财产观念的标准形式是被占有的“物”,所有权的实质被认为是所有者不让除他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占有、使用或控制“物”的权利。因而拥有财产所有权意味着不仅要绝对控制该财产,而且要占有全部剩余收益。古典资本主义时期即属于此阶段。
(2)非人力资本部分占有所有权。非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在借贷资本时期就存在了,但这种分离还不是实质性的分离。只有在股份公司中,股权广泛分散后才发生了实质性分离。传统的“独占”意义的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时,对于财产有发号施令的权能与占有它是完全不同的。公司的主要产权参与者是股东、董事与经理。股东对于公司财产具有享受收益与重大决策权,而董事与经理拥有实际支配权。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已经无法独占企业的剩余产权。非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出现了实质性的分离,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属于当代资本主义阶段。#p#分页标题#e#
(3)非人力资本只占有剩余索取权,不占有剩余控制权。领取分红和投票权利的股票开始分裂,非人力资本实际所有者成为单纯剩余索取者,并逐步失去剩余控制权。传统的股东主权开始削弱,机构股东兴起。股票交由各种信托机构或机构股东实际持有,因此股票的投票权转由这些机构股东集中行使,而作为非人力资本真正所有者的股东则成为从这些机构领取股息与红利的单纯的剩余索取者。在这一时期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权彻底分离,非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契约表现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单纯的剩余索取者。
2.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契约演进
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其主要靠学习、训练和经历来获取和积累,因此是区别原始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非人力资本的对称,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生产者人力资本等。人力资本的知识积累使人力资本技能与内容不断丰富,并使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抵押性增强,进而推动了人力资本产权契约的演进。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契约演进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人力资本载体与人力资本所有权主体不独立。这一时期里,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不高,专用性低。该阶段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以依照相应的国家制度,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不能拥有或只能部分拥有人力资本产权。强迫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与其人力资本载体相分离,这一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违背了人力资本产权不能与人力资本载体分离的特性,以致使奴隶主或封建主付出了很高的监督成本。
(2)人力资本产权独立但不享有企业剩余产权。在古典资本主义时期,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提高,不过人力资本的可抵押性低,但人力资本载体开始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却不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于这一时期,马克思评价为“劳动者拥有对自己的劳动力商品的所有权”。但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并不是平等的企业产权主体。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被赋予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资本家,导致人力资本产权成为德姆塞茨意义上的“残缺”。
(3)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开始共同分享企业产权。由于知识的积累促使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增强,进而使人力资本的企业交易日趋专用化,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开始拥有相同的“资本”权利,即企业剩余不再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独占,而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并且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开始转移,人力资本取得了对企业的实质控制权,这种状况随着股东主权削弱、机构股兴起更加明显。 #p#分页标题#e#
三、企业产权契约演进趋势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交易机制演进,推动了企业产权契约的发展。基于企业产权契约的企业目标开始从一元激励机制向多元激励机制迈进。在对一元激励的古典企业产权契约与作为多元激励的现代企业产权契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说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根本原因。
1.作为一元激励的古典企业产权契约
古典企业是指独资或合伙企业,企业非人力资本的股权特征是股东单一、有限。此时的企业规模小,管理结构简单,业主或合伙人只需要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就足以控制与管理企业。股权的绝对集中与股东通常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可以保持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绝对控制。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集中于业主或合伙者的非人力资本手中,并没有产生分离。而且业主或合伙者本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者,具有最大的监督积极性。企业中,由于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合一,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激励给予了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业主。企业的生产者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低且抵押性差;由于企业规模小,对于生产者的人力资本的测度不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存在给予生产者人力资本所有权激励的效率动因。因此,从效率方面来看,这种非人力资本的一元激励的企业产权安排是适应特定环境的最优企业产权契约安排。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张维迎都论证了资本雇佣劳动的古典企业产权契约安排是最优的这一观点。
2.作为多元激励的现代企业产权契约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了实现共同利益的团队,仅考虑股东的利益已经无法完成对产权的激励,需要建立适应环境改变的多元激励企业目标。现代企业是一种更为专用的交易机制,现代企业产权契约提供的激励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机制。作为现代股份公司最初权利来源的股权被广泛分散持有,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并且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导致了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广泛分散以及可转移性。股权的有限责任使得现代股份公司对非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激励优势,扩大了激励范围,大大降低了股东风险。
(2)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的极大提高,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开始共同分享企业产权。企业家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从股东的所有权派生出来,但有相对独立性。这使现代股份公司对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激励优势,保证了现代公司的决策效率。
(3)对生产者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生产者人力资本专用性大大增强;而现代股份公司规模与企业团队不断扩大,合作团队成员的监督与测度的困难不断增加,因此,现代企业需要赋予生产者人力资本以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激励。#p#分页标题#e#
3.建立在不同企业产权契约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建立在古典企业契约模式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反映了对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这种单一激励的企业目标,适应了相应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交易的机制环境。但是随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增强及人力资本企业交易机制形成,非人力资本市场交易的虚拟化日益深入,非人力资本只能部分占有企业剩余产权,人力资本开始与非人力资本分享企业的所有权,这就形成了企业产权的多元激励需求,企业就应当据此考虑确立利益相关者主权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必然符合相应的企业产权契约本质和企业目标的要求。
四、结 论
(1)环境的变迁决定了企业产权契约的演进,从而决定了反映契约本质的企业目标和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对相应环境的反映和选择。
(2)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建立在古典企业契约模式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反映了现代企业契约的本质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环境和相应企业产权契约模式的财务管理目标,目标选择不当将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对理财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3)现代企业产权契约是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产权契约,可以预见,非人力资本市场交易机制的虚拟化和人力资本企业交易的专用化共同推动的现代企业产权契约的多元激励目标必然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趋近于利益相关者主权模式。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 郭金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卢昌崇.企业治理结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 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谷祺.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 余绪缨.企业理财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6] 周守华,陆正飞,汤谷良.现代财务理论前言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 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J].会计研究,2004,(11):38-42.
[8] 赵清和.谈财务部门会计档案的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