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城中村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社会单元,需要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来适应其独特的社会特点,依据上海市X村治理成功的案例,总结出了“适应-激活”型治理模式,用以应对复杂的城中村问题。
第1章绪论
1.2.2国外研究综述
与国外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倾向于宏观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空间的扩张,而相对忽视这一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人口进入城市以后的都市性形成等问题。
因为城中村属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因此研究中国城中村的外国文献缺少数量与质量,而对于国外类城中村的社区,如贫民窟、外来人就聚居区的研究与中国国情差异较大,不具备可借鉴性,因此选取了少许相关文献。
1.2.2.1关于城中村的概念界定
“边缘城市”(又称城市边缘带、城乡连续区域、城市蔓延区、城乡结合部、城市阴影区、城乡交错带),由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H.Louts)于1936年最先提出,他在对柏林城市地域结构的城市形态研究时发现原先的乡村地区逐步被城市建设区占用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他把这一区域称之为“边缘城市”,这一地带与城市建成区有许多显著差异,其空间结构,住宅类型,服务设施等具有独特性[27]。在他之后,西方学者对其内涵不断丰富。1942年美国学者安德鲁(Richard B.Andrews)、1946年威尔文(Geogre Wehrwein)分别撰文提出了较明确的定义。威尔文定义城乡边缘区为“城市土地利用与专用于农业的地区之间的用地转变地域”[28]。安德鲁则是将城市边缘区同城乡边缘区相区别,认为“城乡边缘区在面积上要更大些,是从经济中心向外毗连城市边缘区的农业用地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相混杂的地带”[29]。比较全面阐述城市边缘区概念的是普内尔(R.G.Pryor),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位于中心城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及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和乡村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区而又高于周围农村的区域[30]。研究城中村的国外学者均以“转型区”作为研究重点,检讨这一区域的人群交汇、功能混合、观念冲突、利益博弈和制度摩擦[31]。
第3章在上海市X村的田野作业
3.1田野地区概述
3.1.1 X村的田野准备
田野调查作为社会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脱胎于人类学,作为长期的参与观察需要研究人员有意识、有准备、有思想地深入田野,从而探寻出内部的运行规律。本文通过对X村乡村治理的发展历史与实践的关键片段进行考察,探求新安村治理成功背后的适应性治理机制。在选择田野点时,想要探寻具备特色的城中村,而X村作为特色乡村,曾获上海市美丽乡村,2019年建成全市首个乡村创客中心,2021年成功获评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媒体上也具有极高的评价,人民网等对其特色项目都有报道,同时其公众号“古镇新场”也具备极高的浏览量和活跃度,因此选择将X村作为田野研究对象。
而就我个人的专业背景而言,对于城中村治理的研究既属于政治学的基层行政,同时也适应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契合我国新时代对基层乡村振兴的重视;而我个人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也对城中村有着别样的情感,也更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更好地归纳总结研究成果。
2022年10月首次以研究人员的身份进入X村,在转了几趟公交车后,步行20分钟可达到X村,步行途中观察周边多为草场或废弃林地,房屋多为平房或自建别墅,在快到X村时,可见到“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的标牌。路上可见到大量第二产业工厂,可见地区发展水平。
第5章城中村“适应-激活型”治理模式的理论适用与政策建议
5.1理论适用
城中村“适应-激活型”治理模式是一种强调在尊重城中村现有外部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激活和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城中村自我发展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治理策略。但是想要推广该治理模式,必须关注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从深度研究的个案上升到理论,再将抽象的理论框架或原则应用于实际问题或现象,需要明确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从外部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主体意识等方面出发考量。
5.1.1强调对村庄内外部环境的明晰
城中村“适应-激活型”治理模式是一种以适应和激活为核心的治理策略,它强调对村庄内外部环境的明晰认识和有效应对。这种模式认为,城中村治理不仅需要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需要激活村庄内部的发展潜力,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的内部环境指的是村庄内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居民的生活习惯、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传统、治理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环境状况等,本文对内部环境的定义除了具体的物质环境之外,还包括了抽象的社会网络、社会关系、利益集团等,内部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涉及到村庄的自我管理能力、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考量城中村内部环境时,需要关注到社会环境与人本环境。而城中村的外部环境指的是村庄外部的各种影响条件和因素,尤其是所处城市具有的特征,外部环境对城中村的发展和治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决定了村庄能否融入城市发展、享受城市资源、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与城市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治理者首先需要对城中村的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望,提升治理的有效性。
5.2政策建议
政府在城中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围绕基层主体的行动与行动归纳出了“适应-激活”治理模型,将上级政府视为外部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在模型中将其作为影响因素,但是却忽略了上级政府本身作为行动者会对基层组织的治理过程进行干预或者反馈的过程,因此在应用建议上补充一些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5.2.1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
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是实现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乡村振兴的三阶段目标[83]。而实现城中村治理,则是其中的激发农村活力、减少城乡差异、实现新农村的重要部分。政府应该明确城中村治理的目标,明确的政策目标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清晰的方向,确保政策措施与预期成果保持一致,避免资源浪费和目标偏离;同时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集中用于实现最重要的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的明确还有助于不同部门、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确保各方行动一致,形成合力。城中村治理的目标包括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促进社会公平等。制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第6章结语
6.3研究展望
关于“适应-激活”型城中村治理研究展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深化研究内容。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城中村治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通过更加深入、更加长期、更加动态的田野调查,来深度研究城中村的形成机制、治理模式、政策效果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城中村治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为了克服研究深度不足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深度分析,对城中村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第二,加强理论深度,对城中村治理领域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第三,进行创新性思考,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和观点,为城中村治理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第二,拓展研究范围。本研究可能仅关注了特定地区的城中村治理问题,聚焦于拥有强势资源的超大城市,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脱贫致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拓展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中村治理问题,并且考虑“适应-激活”型治理模型在这些不同情况下的农村是否还具有适用性,如果适用,那么与该城中村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何处;如果不适用,该怎么调整、补充理论,使其更具有普适性。通过对不同地区城中村治理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