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从体制改革困境中走出的一条新的改革之路,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变迁的一个亮点。国家层面对于开发区的机构设立立法不明确,国内外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甚少,各地情况不一,发展路径不同,处于尴尬境地的开发区可谓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第 1 章 绪论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分别采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构改革”、“开发区职能”和“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等作为检索关键词,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共计得到约 30 篇外文文献,这些文献的研究工作基本集中在对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开发区发展对所在城市的作用、开发区发展经验和应对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
美国伯克利分校的 M·卡斯特尔(Manue·Castell)和 P·霍尔(P·Hall)两位教授,对过去的“三元参与理论”进行了再次创新,提出开发区大致有政府管理型、公司管理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协会管理型四种管理模式[12]。
Schmenner (1982)对于开发区的建设一直持有强烈否定态度,他主张认为,开发区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可能增加当地的失业率,并且会致使其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13]。
美国地理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dmann)提出“核心——边缘扩散”理论。他认为一个城市的地域应该划分为两个核心和边缘,核心区能够吸引大量的财政和人才,边缘地区的发展要紧跟着核心。核心地区的发展虽然可以直接主导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但是这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很有可能也将会逐渐形成[14]。
Park(1997)在进一步探究建设开发区对其所在区域社会发展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时,提出区域性产业创新集聚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所在区域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15]。
鲍克(2002)认为进一步的入世将会对中国经济开发区来说具有一个新的挑战和契机,并且提出了开发区这种超自主的管理体制,能够增强开发区的竞争力[16]。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所瓦佩鲁在《增长极》一书中所提出。他们认为,通过对一定的区域、开发区率先推进经济发展,集中了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新型生产资源,进而使得我们能够在实际上产生新型产业集聚的现象,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经济活动的总量与发展速度,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该地区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新型的经济增长极,进而通过各种经济活动的扩散与辐射效应两种方式的力量,直接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17]。
第 3 章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
3.1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3.1.1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概况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 1984 年 10 月 27 日,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9]。为了促进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配置,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包含外向型最强、政策最好的进出口服务加工地区;培育引进高新技术并引进高新技术的中小微型企业。可以清楚看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认为是将国家级开发区、国家进出口加工区、国家重点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省级软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诸多功能融于一体的综合性高质量经济区[30]。
秦皇岛开发区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模式等,经过多次变迁。2019 年,秦皇岛市政府正式发布出台关于促进秦皇岛经济开发区深化经济体制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政策措施,明确了促进秦皇岛市经济开发区主体实行以市政府为主导型经济管理模式,管委会主体作为直属秦皇岛经济开发区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具有自身的财税行政收入。
第5章 深化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建设时期是 1995 年 11 月 25 日,是经国务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九大市级工业综合开发区之一,目前规划建设面积 56.2 平方公里。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坐落于上海西部重要门户之一的青浦区,东邻上海虹桥综合运输交通枢纽,西接江苏和浙江两个大省,对长三角和全国都有着广泛的辐射效应,是一座屹立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龙头城市中的桥头堡,是镶嵌在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的一颗闪亮明珠。 g50 沪渝高速、 g15 沈海高速等 7 条主要高速公路分布全域,轨道交通 17 号线高速公路横穿虹桥全境,嘉闵高架及建设中的蚌泽高架直达虹桥枢纽,直达虹桥国际机场。该园区不仅坐落在长三角“之”字形经济圈的交叉口,是上海地区通往江苏、浙江两个省的重要经济交叉口,而且还坐落在长三角国际制造业产业链带的核心,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产业链带的枢纽性功能和对长三角、华东地区的辐射性功能[45]。
5.1.1 青浦工业园发展情况
青浦工业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 年—2000 年处于增长缓慢期。1995 年,上海市将青浦工业园项目评为市级工业开发区,规划建设的总面积仅大约为 16.16 平方公里。为合理地设置保税机构以便于吸引企业,成立了多个保税仓库,对意、德、美、韩等多个国家多批企业的入驻该园区奠定了基础,并为该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收入。对意、德、美、韩等多个国家多批企业入驻园区奠定了基础,并为园区吸引了大量外资,极大提高了收入。
第二阶段:2001 年—2005 年处于提升整合期。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出于积极承接其向国际产业转移的考虑,该园区先后吸纳了两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和三个小型的开发区。国务院于 2003 年审批设立了上海青浦进出口加工区,规划建设用地3 平方公里。2005 年,园区全部整合赵巷镇、重固镇及赵屯镇等工业区,组建青浦试点工业园,规划总体面积增加了仅 40 平方公里,最终将园区扩展到现在的 56.2 平方公里。
第三阶段:2006 至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上海市的产业发展在 2006 年以后逐渐将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上海市进一步整合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用地,青浦工业园区也抓住了这一契机,积极探索和开拓发展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转型路径,将张江高科青浦园、出口加工区、青浦试点工业园等园区进一步深化和整合,逐步迈入了在转型增长期且开始保持稳步增长。
5.2 明确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职能定位
5.2.1 明确开发区的经济服务职能
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主要是目的在于带动城市的经济水平,促进产业发展,所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功能应该就是服务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产业规划、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开发区的经济服务功能,更好地促进其良性发展。更好地推动其良好发展。在加强对经济服务的职能建设中,探索成立专门负责经济服务工作领导班子,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增强对有关部门和机构的综合经济服务能力。以“谁投资谁受益”为标准建立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吸收工业资本或金融资本参与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运营。可以按照资源整合,项目共同建设,税收分担的方式促进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以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5.2.2 明确经济开发区的社会服务职能
当企业入驻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社会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教育,医疗,就业,城市建设,金融等社会服务系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从而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改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教育,医疗,就业,城市建设,金融等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从体制改革困境中走出的一条新的改革之路,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变迁的一个亮点。国家层面对于开发区的机构设立立法不明确,国内外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甚少,各地情况不一,发展路径不同,处于尴尬境地的开发区可谓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首批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37 年的经济发展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随着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旧行政体制与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为了激发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活力,实现经济滚动式增长,亟需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的管理体制。
本文主要观点及结论如下:
(1)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与一级行政区划,尤其是秦皇岛市之间的职能定位存在交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畅、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不规范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2)造成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开发区法律定位模糊、社会管理经验不足、地方政府对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问题重视不够等因素都阻碍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和完善开发区的现有体制,以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抛弃旧体制的弊端,再次创新现有管理体制,最终形成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独特的管理体制,最大程度地发挥竞争优势。
(3)针对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现存的主要问题,依据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首先要明确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职能定位,接着通过法治建设,保障开发区行政主体地位、简政放权,提高开发区的行政运作效率,加强服务,切实提高开发区服务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合理配置,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部门之间的条块关系,调动热情,创新人员编制管理等具体办法实现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构编制优化,并健全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保障措施作为强有力的保证,逐步完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