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贫困户自身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热点。逐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党和国家的心之所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扶贫开发先后经历以区域瞄准为重点的大规模缓解贫困期(1978 年-1985 年)、以贫困县瞄准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期(1986 年-2000年)、以贫困村瞄准为重点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期(2001 年-2010 年)、精准扶贫时期(2011 年-至今)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成效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劳动力成为产业发展的可替代性因素的情况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以实现脱贫的效果不再明显,加之贫困泛政治化和结构化问题的出现,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开展充满了挑战。为迎接挑战,切实解决新时期的贫困问题,扶贫工作开始呈现出向精准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即在系统性思维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包含不同地区、具有针对性措施的政策体系,将精准扶贫作为应对中国扶贫形势结构性变化的科学选择。
但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并非是一帆风顺,其自身存在的风险性因素不容忽视。例如,“阴阳”数据的存在使得对减贫工作的判断产生误差,在某些地区,政府上报的贫困数据与实际存在的贫困数据存在差距。中国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青壮年力量流失严重,留守群体多为老弱病残,这部分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已丧失劳动力,日常生活需要政府补贴或子女扶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的工作设计。此外,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效率低下。基于争取较多扶贫资金支持,减轻后续扶贫压力的目的,地方政府往往存在扩大贫困数量与比重的问题,使得一些非贫困户处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中,真正的贫困户却未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列,这不仅摊薄了扶贫资金的效力,也人为增加了精准扶贫道德风险。上述两方面所揭示的精准扶贫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可见精准扶贫说易行难,扶贫开发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不精准”问题根深蒂固,其改变仅靠愿望和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给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风险,因此,研究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风险规避是我们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
1.2 选题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长治久安、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都与精准扶贫息息相关。探讨现阶段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风险并进行风险规避策略分析一定意义上可以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首先,研究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风险规避丰富了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自 2013年 11 月,习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多次在公开场合及重要会议上强调精准扶贫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国家精准扶贫不断深入推进。近年来,精准扶贫越来越成为中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全社会探讨的热点和前沿,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对我国的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以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和协商治理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为农村精准扶贫风险规避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1.2 选题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长治久安、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都与精准扶贫息息相关。探讨现阶段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风险并进行风险规避策略分析一定意义上可以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其次,研究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风险规避有利于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工作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当下,我国正面临着农村与城市、农村内部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的危机。精准扶贫是否能真正做到“精准”,关系到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研究农村精准扶贫的风险及风险规避策略,对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走向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和两极分化所带来的恶果,兜底保障贫困人口生活。
最后,在实践层面提出相关切实建议。本课题通过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风险及风险规避策略,在实践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精准扶贫的科学实践有所帮助,从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风险规避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精准扶贫概念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已迈入发展转型期。由于贫困人口分布的“孤岛效应”和反贫困资源的边际递减效应,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已不能完全消除贫困。为此,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国家出台多项扶贫政策,制定详细的顶层设计促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
精准扶贫是一个与广泛扶贫有关的概念。地方政府集中国家、社会反贫困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对贫困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扶贫资源准确到的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实质是使真正的贫困群体获得扶贫资源及稳定脱贫的技能能力,从而脱离贫困。在内容上,精准扶贫强调各环节工作的精准性。具体而言,精确识别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首要环节,贫困家庭和个人首先通过贫困申请,政府部门对其进行贫困鉴定,随后建立贫困档案,确定贫困家庭、个人的致贫原因及需求。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帮扶旨在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援助,包括实事求是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使用资金、精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扶贫。精准管理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保证,通过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的管理,提高扶贫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保证在扶贫工作上下实功。精准考核对于反贫困工作的定量评估、建立基于扶贫效果的贫困人口、贫困县贫困治理的动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四个部分构成了精准扶贫的总体框架,是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所在。
2014 年,联合发布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机制。科学实施这一机制包括六个关键方面。第一,由扶贫办建立电子档案,发放每户贫困户的贫困信息卡片,包括贫困户的家庭状况、家庭收入及来源和帮扶联络人等信息。第二,各省建立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制度,从上级机关、国有企业等选拔干部进村协助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第三,针对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再融资计划”资助贫困青年劳动力接受专业培训,;扶贫小额信贷”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发放贴息贷款;“异地搬迁计划”是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搬离在日常生活、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适合居住和发展的地方,进行重新安置。第四,该机制强调提高扶贫精度和工作的有效性。根据家庭需要,特别是在贫困村道路、饮水安全、电力、破旧建筑改造、工业发展等领域,实施旅游、教育、卫生、文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专项援助。第五,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提供适当帮助。第六,建立完善精准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对参与扶贫的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监督,建立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的工作机制,使扶贫工作精细化、系统化。
................................
2.2 理论依据
2.2.1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屋建瓴式思想精华。20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建设构想,随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这一构想逐渐成真。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将人民群众纳入共享发展的美好社会氛围之中,于绿水青山之间享受政治清明、生活安康,这种享受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钟鼎实知礼仪的高水平社会状态带来的精神满足,这种满足不是局限在“一小部分人”的生活轨迹之中,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和目标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期探索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后,对“共同富裕”思想开始了逐步探索。他首先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44],并在随后的工作开展不断强调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该思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45],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46],在南方谈话中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密切关系。#p#分页标题#e#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性不仅仅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而是在各个层面具有极具意义的指导性。在制度保障上,邓小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政治源头上保证了先进性,社会主义坚持的按劳分配原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47]在发展方式上,邓小平指明让部分人先富起来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对于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邓小平也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对策,提出以税收手段平衡收入,并加大贫困地区的建设力度,以此缩小发展差距。[48]“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化,不是保持发展步调的完全一致,而是以局部带动全局,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
3 农村精准扶贫的成就...........................................162.2 理论依据
2.2.1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屋建瓴式思想精华。20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建设构想,随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这一构想逐渐成真。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将人民群众纳入共享发展的美好社会氛围之中,于绿水青山之间享受政治清明、生活安康,这种享受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钟鼎实知礼仪的高水平社会状态带来的精神满足,这种满足不是局限在“一小部分人”的生活轨迹之中,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和目标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期探索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后,对“共同富裕”思想开始了逐步探索。他首先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44],并在随后的工作开展不断强调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该思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45],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46],在南方谈话中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密切关系。#p#分页标题#e#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性不仅仅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而是在各个层面具有极具意义的指导性。在制度保障上,邓小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政治源头上保证了先进性,社会主义坚持的按劳分配原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47]在发展方式上,邓小平指明让部分人先富起来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对于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邓小平也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对策,提出以税收手段平衡收入,并加大贫困地区的建设力度,以此缩小发展差距。[48]“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化,不是保持发展步调的完全一致,而是以局部带动全局,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
3.1 政府责任得以夯实,脱贫攻坚问责体系初步建立.....................16
3.2 制度优势得以彰显,扶贫资源综合治理得到强化.........................16
4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精准扶贫风险规避的案例介绍.................................21
4.1 农村精准扶贫风险规避的调查情况介绍........................................21
4.2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风险调查.............................25
5 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风险及归因分析..........................................35
5.1 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风险............................................35
5.2 农村精准扶贫的风险归因..............................35
6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风险规避策略
6.1 制度层面
针对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的风险,必须以多维贫困识别体系的建立为着力点,优化精准扶贫瞄准运行机制,健全贫困群体识别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规避精准识别工作机制与帮扶实践脱靶所存在的风险,通过完善扶贫资金使用机制规避扶贫资金使用拨付制度所存在的风险。
6.1.1 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当前,国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标准依然是以家庭收入为依据,但对家庭收入趋于相同的贫困对象,目前的贫困识别体系并未作出明确界定,这不仅影响了精准识别工作的效率,更是令精准识别的公平性受到质疑。根据《人类发展报告》中所提出的多维贫困指数的指标体系(如表 6-1 所示),建立完善多维度全方面的贫困户识别方法,将贫困户的收入能力、劳动能力、致贫原因等结合起来,推动建档立卡信息与社保、教育等部门的信息有效衔接,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分层识别,构建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动态信息库。结合国际经验,改革单纯的以家庭年人均收入为识别贫困的方法,根据《人类发展报告》中多维贫困指标的界定,衡量待定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结合联合国发展目标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研究适合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测量方法,保证精准识别真正贫困户,为下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
7 结论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一直以来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难题,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适合国家国情的更好的减贫方式,使各国人民都能共享减贫脱贫硕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政策,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然而,随着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影响日益减小,原有的扶贫政策已不能适应国家扶贫开发的需要。在此情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做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实施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新形势下,精准扶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实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宏伟目标,有效规避精准扶贫潜在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从道德、法律、帮扶等层面入手,规避精准扶贫存在的风险,为攻坚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精准扶贫的风险规避是提升精准扶贫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精准扶贫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导致了精准扶贫无法取得应有的预期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现阶段农村精准扶贫具体面临的风险及原因,以求从其风险规避的做法得出对本研究风险规避策略的有益启示。农村精准扶贫的风险规避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解决这些问题需结合各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风险规避的策略,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扶贫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规避精准扶贫风险,力争在 2020 年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脱贫答卷”。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