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为中心”的筹资八原则
(一)对人而不是对物的原则和战略 必须明确,筹集的资金或物资或人力资源都是从人那里来。不管筹募的对象是公司、是个人、是事业机构还是政府,归根结底还是“人”,要启发人的善心和良知,启发人们对各种不幸人群的责任感,也就是说,要说服人(或代表他们的组织)乐于捐助。因而募捐的原则和战略,就是做人的工作,是对人的原则和战略。 如果一个筹资者专注于物而忽视了人,按国际筹资组织主席瑞典人P e r S t e n b ec k的话说:“你就不会筹到钱,你也不配得到钱1话说得尖锐,但这确是事实。道理明白,但实践起来还会出现问题。比如一次被拒绝,就会产生失望心理,忘记了这是对“人”的工作,而影响人的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对人就需要做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因一次失败而气馁。
(二)需要“人性化”的表达过程 既然是对人,筹资就是一个打动人心、启发人的爱心和道德心的高度艺术。筹资完全不是“求乞”,“求乞”是为一己之私;筹资也不是显示自己“能力强”、“关系硬”、“地位高”、“影响大”的机会,因为仅靠这些东西筹资成功的话,很可能没有打动对方的心,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结果是要到了钱,但可能使他厌烦,丢失了他的“爱心”,使他今后再不愿对困难群体给以同情之心。 筹资的过程,是一次教育也是一次被教育的过程。例如,以你自己为例,或以对方在幼年时曾经失学的经历为突破口,启发一个人或彼此双方来捐资办学,这往往能够成功地筹到资并和捐助人成为朋友。 有人认为,这样的筹资过程未免太理想化了,也太费精力了,他们是对的;如果某人想真正成为一个筹资者,他不仅应该是“参与”,而更应是“投入”。“投入”是一种重新创造的过程,需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筹资本身就是改造自己的过程。
(三)要依靠广大“拥护群” 个人、少数人的力量究竟是有限的,难于做大事,取得大成就;但如果能逐渐形成“拥护群”就不同了。什么是“拥护群”?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都应有自己的“拥护群”,这就是它们的理事、董事、赞助者、志愿者、受惠者、专家学者、媒体组织和政府中的支持者等组成的群体。 没有组织起来的群体是一盘散沙,形成不了一股力量;组织起来的意思并不一定是指成立什么会,而是说要有一定的活动使他们经常关心本基金会和公益事业,贵在“参与”。比如环保基金会每年组织人们去种树、拾塑料袋,电影基金会组织人们去看电影,老年基金会组织老年人爬山、检查身体,少儿基金会组织儿童们过夏令营,这就是形成自己的“拥护群”的办法。 每当需要筹资的时候,“拥护群”就是最重要的后盾。对他们来说,自己出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人力资源”和“关系网”,他们是完全可以依靠的力量。判断一个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的实力,决不仅是他们的基金积累,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拥护群”的规模和潜力这个资源。
(四)尽可能与捐助人的切身经历与利益相关联 向什么人筹资?最重要的是向那些有切肤之痛或有类似经历的人筹资。如乡土遭难时向本乡本上的老乡募集,对有疾病的人们的捐助向有同等病痛的家庭募集,对某项科研的支持向与这项科研有关的企业与科技人员募集。 许多大公司、企业之所以关心他们所在社区的医疗、教育、治安、贫苦人福利、环境、文化、体育等综合环境,就是因为这个地区的社区环境优良,就可吸引更高素质的员工来此工作,他们的员工也可享受更多的福利。这个地区的富裕与社会环境与这个企业兴旺发达密切相关,与某些人或群体的利益相关,就会促使他们支持与赞助各类非营利事业。
(五)要掌握人们乐于捐助的时机 募捐筹资在中国最好的时机在春节、国庆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六一”儿童节及企业的成立纪念日、有关人员的生日、结婚纪念日、家庭聚会日等等。在这些时候,人们愿意拿出一些钱来捐助慈善事业。 要把握时机,必须与传媒密切合作,公众关注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传媒报道并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基金会与非营利组织乘机号召筹资支持,传媒紧跟再报道。如此配合默契,就容易成功。
(六)动员捐过款的人去募集捐款 动员捐过款的人去募集同一项目的捐款,是一个较好办法,因为他们有捐款的切身体会。 如,动员商户捐款的工作,最好是由捐过款的商户来承担。为贫困老人捐款,较好的办法是由已捐过款的老人来募集。 找捐过款的人来捐助,一般比找没有捐过款的人捐要容易,所以应把曾捐款人记录在案,把他们视为老朋友和上宾。因此,筹资和资助的登记、追踪、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基金会连对自己捐过款的人名都没有记录在案,这不是一个健全的基金会;如果人们从已捐助者的名单中看到有他们老朋友的名字,他们常也愿意以同样的热情和数额相助。
(七)使捐助者尽可能方便 人都是有惰性的,要尽可能简化捐款手续和过程,使他们在最感动时对捐款有反应,不能拖沓。
(八)对捐助者讲不讲接受捐赠的条件和原则 一般认为,接受捐款时不问人们的动机,因为接受时难以区分其意,也不大可能予以区分。 但是,如果已经了解这笔钱的来源时,还是要讲条件和原则的。国外筹资机构不接受黑社会的钱,不接受经营毒品、有卖假货、卖腐烂过期食品记录以及名誉扫地公司的资助,因为声誉是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的生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发展慈善与公益事业。
二、筹资目标和方式方法多元化
建立基金会的总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中国基金会至今已走过十多年历程,每个基金会都有自己资助的重点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应也多少有某些变化以适应时代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各基金会逐渐会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筹资目标和方式方法,也有必要探索国外一些筹资模式及其运用于中国的可能性。试观中国现办得较知名的基金会,都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筹资目标、方式和方法。其中,不乏运用得很成功的模式,如中国青基会和爱德基金会。
(一)筹资目标类别 1.以资助各类事项──如自然灾害、文化艺术、医疗、科技、环保、国际交流等为目标的筹资。 2.以资助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老年、儿童、贫困母亲、消费者、见义勇为者等为目标的筹资。 3.以人员培训──下岗职工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等培训人才为目标的筹资。 4.以资助社区──街道、边远贫困山区、农村矿山等综合发展为目标的筹资。 5.以资助某项活动──科技展览、游园会、博览会等为目标的筹资。
(二)筹资方法 通常用的筹资方法有义卖、义演、义拍(卖)、广告劝募、传媒报道劝募、电视劝募、上街劝募(爱心标志、募捐箱劝募)、开大会劝募、写信劝募,还有专业筹资,分成筹资等方式方法,这些大家较熟悉。 根据国情,在筹资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筹资目标和方式方法应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 一般认为,筹资的目标不同,使用什么方式、方法也会有所区别。在发展中国家,过去一般以济贫济困和助学这类传统目标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也将会不断变化。在发达地区,除济贫济困目标外,科学技术发展、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社会正义、法律援助、国际交流等等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由此其资助重点有可能也会有变化。因而筹资需要有发展的眼光,需要不断创造。 2.筹资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上海、广东、天津等地的筹资充分运用中国文化传统,即利用中国对家庭、乡里、社区观念进行筹资,获得了很大成功。 上海慈善基金会突出地利用家庭与乡里观念动员集资,其口号有“社会大家庭,情系千万家”、“温馨家庭”、“春风吹遍千万家,慈善联系你和他”。 广东中山市红十字会利用传统阴历大年初七的“人日”进行“万里行”募捐,已积累10多年经验,每年能集资数百至一千万元。 以上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成功的筹资模式都不可脱离本乡本土的传统观念,而且是建立在自身的社会文化生活基础之上的。
(三)筹资方式的灵活运用 “一助一”方法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适合中国国情──经济欠发达、具有个人爱心的道德传统、缺乏大垄断资本的公司企业、私人经济起步迟。“一助一”在世界上有10 0年的历史,但从未有过像在中国的规模和成就。其成功经验说明,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 由于一种成功的筹资方法不会也不可能永远地奏效,如创造和借鉴新的筹资模式,使人们不产生厌倦情绪,取得新的筹资成效,是摆在基金会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正是“流水不腐”的道理。 这里,着重介绍在中国颇有前途的一些筹资方式: 1.联合筹资 国外早已实行的“一日捐”、“万里行”和“联合劝募会”,都属于联合筹资范畴,采取联合筹资和协商分配这一方法,具有许多好处: ( 1 )避免筹资竞争,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与力量,进行慈善活动; ( 2 )把筹资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节省筹资者和被筹资者的精力和时间; ( 3 )有利于动员各阶层广大群众的参与和良好道德社会风气的推广。 在广东中山市、上海市等地的“一日捐”和“万里行”联合募捐模式已坚持多年,效果显著,吸引数百万人参加,证明在中国已行之有效。 2.协同筹资 以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为主体,选择社区亟需资助的项目,协同当地政府、企业、媒体和群众,集中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共同建设这一项目。青基会资助希望小学,爱德基金会资助边远地区农村建设水力灌溉、水坝、学校、受灾住房等都采取了协同筹资办法。上海慈善基金会与电台、报刊成立了“解忧基金”,以“助学之窗”等各种形式募集资金。协同筹资对开拓地区环境保护项目也应适用。这种协同筹资办法的好处是: ( 1 )各自以有限的资金、物资或人力资源投入,取得项目最大的效果,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充分发挥社区各类资源的作用; ( 2 )动员社区群众以自身的力量解决自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持续发展; ( 3 )由于有广大群众和媒体的参与,有利于避免贪污、浪费、挪用等问题的出现。 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发“安利母亲课堂”项目,安利公司拿出1 0万元为贫困母亲免费培训,使她们掌握医疗护理技能,这些母亲提出创办街道托老所回报社会,使下岗的人有工作做,而社会需要的工作又有人做。
三、适应趋势,转变观念
(一)基金会与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
1.政府从管理到培育发展与管理并重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成立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的确定,标志着社团组织的民间性 受到重视,其发展亟需加强管理,政府职能开始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在未来将逐步形成。 培育与发展民间组织设想中,令人鼓舞的内容有:积极扶植公益福利组织,首先是基金会和慈善团体,发展中介组织,建立自律机制,鼓励行业自我监督,打击清理非法组织,并且政府要委托中介组织以一定任务和工作。还要对N P O建立干部的社会保障政策,发挥他们的作用。
2.民办基金会正经历艰难成长的过程 ( 1 )已获批准登记注册。 ( 2 )许多基金会正从困境中主动寻求出路。 ( 3 )各基金会渴望能相互交流,已开始建立网站,交流刊物,组织讲座,并与政府一 起讨论问题。 ( 4 )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已出现公司基金会组织,这标志着市场经济进一步促进了新型基金会的发展。今后,社区基金将会出现。 ( 5 )基金会慈善组织与政府密切合作,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与重视。比如江苏爱德基金 召开董事会时,省委书记、省长出席,给予极高评价。 ( 6 )社会群众的积极支持。 3.展开国际交流活动 ( 1 )各基金会、非营利组织密切了与国际有关机构各方面的联系。 ( 2 )在国际组织支持下,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已举办了外国专家讲座。 ( 3 )清华2 1世纪研究院召开非营利部门与发展国际会议。 ( 4 )联合国开发署与青基会将召开基金会国际研讨会。 以上情况说明,基金会与非营利部门已得到政府、企业、国际和社会的支持,但自身确 实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二)焦点集中于“从官到民”的转变 1.首先是从依赖到独立谋生的转变。 2.作风的转变。从行政命令、不求人到与普通老百姓平等,动员老百姓支持自己,是不容易转变的过程。 3.工作方式的转变。要求以“从官到民”的作风适应发展的要求。 4.思想转变。把为人民大众解难当作是最具有自豪感的事业。
(三)筹资趋势前景 1.市场化趋势 ( 1 )与非营利组织密切联系的市场筹资可能性增加; ( 2 )竞争态势总的说有好处,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要淘汰一部分基金会; ( 3 )公司基金会将成立; ( 4 )建立基金管理公司或互助基金,联合解决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5 )与国外联合筹资,互利或分成; ( 6 )原政府投入为主的社区服务组织将逐步转变为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并 将社区服务产业的盈利用在非营利服务方面; ( 7 )筹资与项目运作机构的分离。 但市场化趋势并非等于把筹资工作绝对市场化。基金会与非营利机构的特征就是非营利性,有自己运作的特征和规律,不能完全靠利润大小办事,市场经济并非万能,旧的有效的筹资方式可能有新发展。在美国,筹资也不是只运作市场经济流行的一套,自愿奉献式的筹资箱办法、项目筹资、联合筹资实行了约百年,至今照样有效。 2.社区化趋势 社区基金会在国外为数很多,都是小型的,资金量不大,在基金会方面不占主要地位,发展较慢。中国的国情不同,社区基金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原因是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初期积累的大垄断资本,公司基金会才刚刚开始,而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即社区范围内的互助与他助事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小的地区性私营企业也有很快发展,再加上邻里互助在中国有历史传统,这就为社区基金会和社区范围内的非营利事业创造了基础。 社区内人与人之间互助靠什么形式?如何积累基金?靠政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民间以社区基金会介入是一个办法;但当前登记注册一个基金会比较难,怎么办?不成立会而成立基金是一个办法。上海慈善基金会反映,上海的基金会只有6 8个,而募捐机构却有上千个。 我个人认为,对社区的募捐机构如:教育基金、帮困基金、环境基金……这种募捐要分析,不能认为都是“非法募捐”,要考虑其合理性的一方面。南京玄武区设立了“社区服务发展基金”,由政府与民间集资,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 广东顺德出现了区、街道基金;天津红桥区出现了区、街道、胡同慈善会,他们“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人们在社区中看得见、摸得着,知道钱、物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 我个人预测,社区基金会在中国发展有广阔前景,但前提是: ( 1 )有明确的合法筹资规定办法; ( 2 )政府积极扶植其发展,包括给予一定资助; ( 3 )鼓励营利组织与个人支持;( 4 )培训管理人员; ( 5 )不断总结经验。 3.“结成伙伴关系”趋势 在市场化和社区化趋势情况下,要研究政府、企业、非营利机构与个人四个方面的关系,究竟能否予以鼓励形成“伙伴关系”。 首先,政府在政策上培育、发展,要具体化,应考虑拨出一部分款项支持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政府给政策,首先是实行捐赠减免税办法,其次是发挥基金会独立的积极性,不好的让它垮台。联合筹资办法要有政府参与,政府更加主动,不仅在筹资方面,在分配方面也掌握了一部分主动权。上海联合筹资办法已证明这一点。广东中山市市长带头帮助非营利组织以联合筹资办法解决医疗、教育、治安等问题,这是花钱少,效益大,受社会监督最好的办法。政府越是倡导越是主动,不引导不参与,只管辖、监督,会被动。 其次,企业主动拨款,成立公司基金会是办法之一,公司愿给谁钱就给谁。地区治安不好,拨款支持治安;地区环境不好,拨款治理环境;职工失业多,拨款支持就业培训;职工技术跟不上需要,支持技术培训。
企业占主动地位,比做广告花钱合算得多,影响要大得多,同时可节省许多支出,改善劳资关系。 结成“伙伴关系”,大家相互支持,相互牵制。但最终是政府、企业、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都获得好处。据我所知,如美国微软公司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有些社区成立了协商性组织,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中国的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正在成长阶段,有必要进行研究与规划,这是全体人民的大事。有争论才好,只有争论,才能愈辩愈明。前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披荆斩棘”,这是曲折而迂回的过程,但总体是乐观的,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金会与非营利组织的经历常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光明在前头,有志之士该积极参与这个创业过程。